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曾国藩怎样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不要钱不怕死”的?

火烧 2022-05-19 10:59:57 1050
曾国藩怎样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不要钱不怕死”的? 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和禄米也不过135两。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

曾国藩怎样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不要钱不怕死”的?  

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和禄米也不过135两。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弥补这样大的收支赤字只有两法:一是收受外官的馈赠,二是借贷。外官收入丰厚,为了构建关系网,每次进京,都要给熟悉的京官们送礼,名为冰敬、炭敬、别敬(意为夏冬买冰买炭等费用)。这笔馈赠,少则数十两,多则数百两。但是曾国藩很少利用手中权力为人办事,所以这种馈送次数很少,于是借债就成为他经济来源的主要部分。因为人品好,曾国藩借钱比较容易。至道光二十二年年底,曾国藩已累计借银400两。这一时期,他在家书中多次出现借欠窘的字样,艰难形状,跃然纸上。

咸丰二年曾国藩墨(dié,指服孝)从戎,创建湘军,从此开始了11年镇压太平军的戎马生涯。晚清军队是腐败最烈的所在。吃空额、扣兵饷、出售兵缺,以及在军营中设赌收费都是军官们最普遍的营私方式。即使清廉之员,也可以凭截旷和扣建致富。国家统计的军饷,是足员足月的全额。但一年当中,军队常有兵员死亡、退伍或者被淘汰,以新兵补充。新旧兵员不可能当天衔接,这中间会有空缺。

空缺时的饷银就节省下来,叫做截旷。国家计饷,都按每月30天算,农历小月只有29天,省下的一天军饷扣下来,叫做扣建。这两笔银子本应上缴国库,但实际上谁都没有缴。日积月累,为数甚巨。比如李鸿章带淮军几十年,截旷和扣建积累巨大。他把其中一部分银子存在直隶藩库中,作为自己的小金库,死后还存有800万两。

曾国藩怎样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不要钱不怕死”的?

但曾国藩的宦囊并没有因此而丰富。初出山之时,曾国藩表示:不要钱,不怕死。统兵之后,可以支配的金钱虽多,但他为风示僚属和仰答圣主,把自己的部分收入捐给了战区灾民,寄回家的钱反而比以前少了。

曾国藩立定主意不多往家寄钱,不仅因为要保持清廉之节,还因为他认定从小经过生活磨炼的人更容易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在家信中说: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虽然官至极品,但曾国藩晚年生活仍然保持俭朴习惯。薛福成拟的《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其(曾国藩)本身清俭,一如寒素。官中廉俸,尽举以充官中之用,未尝置屋一廛(chán,平民住所),增田一区。疏食菲衣,自甘淡泊,每食不得过四簋(guǐ,古代食具)。男女婚嫁,不得过二百金,垂为家训。有唐杨绾(wǎn)宋李沆(hàng)之遗风(杨、李二人分别为唐宋名臣)。而邻军困穷,灾民饥馑,与夫地方应办之事,则不惜以禄俸之盈余,助公用之不给。

这段叙述,应该说并没有过分夸张。曾国藩爱穿着家人为其纺织的土布衣服,不爱着绸帛。曾国藩升任总督后,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当时每晚南京城两江总督府内,曾国藩夜阅公事,全家女眷都在麻油灯下纺纱绩麻。通常他每顿饭只有一个菜,绝不多设。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官署去世,终年61岁。他生前曾留下遗嘱,丧事概不收礼。但曾国荃建议曾纪泽不要遵守此项遗嘱,因为,一品大员的丧事,实非巨万可以了,关系密切者,似可以酌受。

但曾纪泽拒绝了此项建议。

曾国藩自以为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养老钱极丰裕,然而办完丧事后,已经所剩无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