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水渠村简介 武功县水渠村历史
武功县水渠村历史
名称由来
县名武功, 1934年,于右任在武功选择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址时,曾说:“武功因周武王伐纣成功而命名”。
历史沿革
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治所在今眉县芽槐镇。
秦汉武功辖境相当于今眉县、岐山、周至和太白北部。
汉元始五年十二月,武功县为安汉公王莽采邑,名曰汉光邑。
新天凤二年(15年),改为新光县。
汉永平八年(63年),复武功县,邰县并之,治所迁邰亭(今扶风县揉谷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武功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设武功郡领武功、美阳等十二县。
北周天和元年秋七月戊寅(566年8月4日),筑武功城(武功镇)。
建德三年(574年)废郡设县,治所迁至中亭川(武功镇)。
后晋隋唐郡县州府频繁设置。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7年)曾改为武亭县,蒙至元元年(1264年)又复武功。
明清时期,武功县并未发生变化。
民国成立后,武功县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1934年,西北农林高等学府在杨陵成立。
1936年,陇海铁路修建至武功,在杨陵设武功站。
1949年5月19日武功解放,废保、甲制,设区公署、乡人民政府。
全县划分为城关、杨陵、大庄、普集、薛固、长宁、贞元、魏公、三厂等9区,76 乡。
9月将渭河三厂区(共5乡)划归盩厔县。
1951年5月,将杨陵区湋河以北的上营、新寨两个乡,大庄区的南、北庙底、毛家嘴、赵家崖、王家窖5个村和贞元区的麻西寨两堡划归城关区。
1952年6月,将原71乡缩编为64 乡。
1955年8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乡人民政府改称“乡人民委员会”。
将第八区(魏公)的贾晁乡划归第一区(城关)。
1956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设城关、杨陵、普集三镇;上营、杜寨、李台、大庄、张寨、南仁、普集、薛固、北营、长宁、河道、代家、贞元、蔚村、周村、牛台等16乡合并为7乡。
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将7个乡改为7个人民公社,上游(城关)、红旗(杨陵)、跃进(普集)、卫星(薛固)、东风(长宁)、火箭(贞元)、中苏(苏坊)。
同年11月,又将7个人民公社改设为武功、杨陵、普集、长宁、贞元5个人民公社,辖27个管理区。
原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
1961年8月1日,武功县建制恢复,将原5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4个人民公社,辖244个生产大队。

武功县治所迁普集镇。
1964年,将扶风县五泉公社的官村、周家村划归武功县杨陵公社。
1965年4月设杨陵、普集、小村三个镇。
1984年5月,撤销公社、大队建制,全县设三镇12乡,辖365个村民委员会(511个自然村),4个居民委员会。
并改车站公社为北营乡;武功公社为武功镇;原车站公社的田家、桂家、东李家大、小堡和屈家划归普集镇;原薛固公社的仁村、成家、小村和薛村归小村镇。
2001年11月,全县8镇7乡合并为8镇4乡,撤消原观音堂、薛固、北营三乡,分别并入大庄、小村、普集三镇。
2011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3],武功县撤销南仁乡、代家乡、河道乡、普集街、分别并入普集镇、贞元镇、长宁镇、小村镇,全县由8镇4乡合并为8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