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艾思奇同志在这章节中,重点论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他认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依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或正、反、合)的三个阶段发展的。由肯定到了否定之否定的时候,这事物经过了两次的否定,就把它所有的矛盾的双方都解决了。于是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基础上,再从此开始,新的正反合的发展和变化。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关于“否定之否定”的例子,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有很多。
例如,人体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排放系统,它的自然生长是肯定,而在它的生长过程中,他呼出二氧化碳,就需要吸进氧气;它不断蒸发水分,就需要不断饮水;它不断消耗体能,就需要补充营养和热量,那么,氧气、水和食物,就是对人体生长过程的否定。为什么说它是否定呢?有的朋友说,氧气、水和食物,应该是帮助人体生长呀!其实,咱们仔细分析一下,氧气、水和食物,如果太多了,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摄入适量的氧气、水和食物之后,人体进一步自然生长,则是“否定之否定”。我们说,帮助人体生长的,只是适量的氧气、水和食物。而在人体生长过程中,氧气、水和食物,恰恰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与人体水分的蒸发、与人体 体能的消耗,形成了否定关系。
如果人体出了毛病,病变就是自然生长的一部分。这个病变如果比较严重,肯定会对人体的自然生长造成损害,因此可以看作是对人体自然生长的否定。但是如果病变不是很严重,而且经过治疗痊愈了,有些病在痊愈之后可以使人体获得免疫能力、使人体比以前更加健康,或者至少不会再感染以前这种特定的疾病了,这又是“否定之否定”。
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也有“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利用客观事物、改造客观事物的时候,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目的性,也带有一定的主观经验。这些主观的目的和经验,就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基础,可以看作肯定。但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往往跟我们的主观目的和经验存在偏差,对我们的主观认识形成否定性的“负反馈”,于是,我们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主观认识,使之适合于客观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加深自己的认识,驾驭客观事物的运行和发展,使我们得以成功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这就是主观与客观之间互动的第三个环节——“否定之否定”。我们的主观目的、经验,肯定;客观新情况、新问题的“负反馈”,否定;我们调整主观认识之后,成功地认识客观、改造客观,否定之否定。
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将“对立统一”、“量质互变”、“否定之否定”列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因此,我们讲的“否定之否定”,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
这个“否定之否定”,其实讲的就是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毛主席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曾告诉我们:
“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战争也是一样,只有形式主义者想不通这个道理。”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可以阅读原著【强烈建议收藏本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主席的思想精髓全在这里(万字长文)——编者注] 这篇讲话中,又教导我们说: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
但是,我们讲“曲折”,只是从事物发展的宏观过程来看的。而“否定之否定”讲的是否定,否定就是说对立面的斗争,这就更深刻了一点。而且,这也与“矛盾法则”、“对立统一规律”联系了起来。
“否定之否定”的含义讲的是两个对立的事物,此消彼长、然后又彼消此长,相互斗争,这个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否定之否定”的含义也意味着一个事物内部新旧两种因素相互斗争、反复斗争,从而促进事物不断发展。
1939年5月,毛主席在读艾思奇《哲学选辑》一书中的《否定之否定法则》一章时,写下过这样的批注:
“过程内部新质与旧质斗争,因旧质处于优势,故常能打败新质。然败者继续积蓄力量(量变),到了自己处于优势时,就能打败旧质,完成一个质变的否定。”
毛主席在这里说的“旧质打败新质”就是指第一次否定,而毛主席这里所说的“新质积蓄力量,经过量变取得优势地位,打败旧质”就是指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毛主席后来认为,“量质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不能与“对立统一”平列,“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而“量质互变”和“否定之否定”只是“对立统一”派生出来的具体辩证范畴。然而,毛主席还是承认“否定之否定”的。
艾思奇同志在《大众哲学》中也承认:
“三个定律仍是以‘矛盾统一律’为最根本。‘否定之否定律’和‘质量互变律’同样都是由‘矛盾统一律’展开而成的。”
艾思奇同志在《大众哲学》中指出:
“一件事物的内部常包藏着自己的反对物,……这反对事物发展增大起来,到了一定的限度,就克服了原来的事物,而转变成另一种东西。”
艾思奇同志在这里是试图从哲学角度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说得比较抽象。
毛主席说得就更具体一些。1963年11月,毛主席在为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修改一篇讲话稿时,曾经写道:
“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物,总是一分为二。学说也是这样,总是要分化的。有革命的、科学的学说,就一定会在其内部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它的对立物,产生反革命的、反科学的学说。因为现在社会有阶级的分裂,一万年以后的社会也会有先进集团和落后集团的不同,总是要不断产生对立物的。这个理论早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历史所说明了,也为自然科学的历史所说明了。科学和科学史本身,就是说明这种对立统一、对立斗争,因而得到发展的。”
那么,革命运动、革命政党,是否也会受社会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影响,发生一些内部变化、内部斗争呢?
其实,毛主席早就告诉我们: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此外,“否定之否定”不是简单地恢复旧的东西,而是向更高一个层次发展,艾思奇同志在《大众哲学》中指出,
一件事物的发展,由肯定经过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就把原来的矛盾解决了,而变成了较高级的新的东西。但在机械论者,却另有一种解释,他们把肯定当做均衡,把否定当做“均衡的破坏”,把否定之否定当做“均衡的再建”或“均衡的恢复”,结果只看见“破坏”、“恢复”,而看不见发展,看不见高级的事物的发生,这是机械唯物论的一个特征。
艾思奇同志在《大众哲学》中提醒我们,“否定之否定”不是循环,不是恢复了旧的东西就算完事,而是在新的条件下,更高级的重现。
艾思奇同志指出:
“正因为否定之否定是发展的结果,所以它也不是简简单单地把旧东西恢复了就完事。恢复是有恢复的,但只恢复了某些的特征,在根本的性质上,却已经是更高级的东西,和旧的东西不同了。”
因此,把“否定之否定”看作简单的循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另外,第一次被“否定”的东西,不是没有了,而是“转化”了
艾思奇同志在这一章里告诉我们,所谓被“否定”,绝不意味着彻底“消失了”、“没有了”,被“否定”的东西是以另外一种形式转移了。
1966年7月,毛主席在一封著名的信中说:
“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那也没有什么要紧,物质不灭,不过粉碎罢了。全世界一百多个党,大多数的党不信马列主义了,马克思、列宁也被人们打得粉碎了,何况我们呢?”
毛主席在这封信里说“物质不灭”,艾思奇同志说“转移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东西”,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1918年,青年毛泽东在读德国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写下过这样的批注: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
你看,“河出潼关”、“风回三峡”是肯定,“太华抵抗”、“巫山为隔”,就是第一次否定。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力益增其怒号”,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第二次否定。“极大之恶”是第一次否定,而“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
我们相信,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必定会经历“第二次否定”,而“第二次否定”的主力军正在形成,这个主力军的先锋部队,正在酝酿之中。
借用毛主席生前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来对各位广大已觉醒的同志们说: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今日分享此文,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大众哲学》
(艾思奇)
第四章 方法论
十六、“没有了!”——否定之否定律
这次的讲话开始之先,我们先去请教了一位做生意的朋友。他是卖水果的。他告诉我们做水果生意,大部分都有季节性。除了美国的橙子和苹果等极少数的东西而外,其他各种水果决不是一年四季随时可以买到。樱桃只在三四月才有,枇杷不到五月不甜。桔子至多留到六月就要腐坏了。一种水果有一种水果的限定的时季。做生意的人要趁着时季去赶办,买水果的人也趁着时季来买吃。倘若你买的人不趁着三四日内去买樱桃,到落潮以后的五月,才想起来去问,那时水果店里的人一定是摇摇头对你说:“这东西现在已经卖完了,没有了!”
“没有了”。你听了这句话,就会想:水果市场上有一种商品消灭了。就是水果店里的人,他说这话的意思,也是表示那种商品从市场上消灭了。这是当然的,既然已经卖完,还能够说没有消灭么?如果有人对于“消灭”这两个字表示怀疑,你一定要说他是疯子罢!
但我们应该再仔细地想一想。
假如我问你:“樱桃这商品从市场上消灭,是无缘无故的么?” 你当然要马上反驳:“何尝是无缘无故呢?因为过了时季,而且卖完了。这就是消灭的原因。”好了,这里就有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樱桃从市场上的消灭,原来是在卖买的过程中消灭,不是无缘无故的消灭。水果店里的人把它推销出去,买的人把它吃了。这就消灭了。但是水果店的商人为了这种商品的消灭,而获得了相当的代价:买樱桃的人把钱给了他。这样,所谓的消灭,严格地说起来,应该称做“转移"。因为商人的手中虽然没有了樱桃,但是又有了钱币。樱桃转 移成货币了,它并没有绝对地消灭!
这样一来,终局我们对“消灭”二字还是要抱怀疑的态度了。你也不能因为我们的怀疑而看做疯子的行为。因为事实上这件事确是一种转移。我们再回想一下前次的讲话,那里我们说到雷峰塔变成废墟,蛋变成鸡的事。雷峰塔倒了,许多人也都说它消灭了,蛋变成鸡,人们也会说蛋消灭了。然而蛋不是转移成了鸡吗?雷峰塔不是也变成了废墟吗?在前次的讲话里我们把这种转移称为“质变”,明白点说,就是从一种性质,转变成另一种性质。这正是一种转移,而不单只是消灭啊。
为什么这转移会可能呢?为什么樱桃会转移成货币而雷峰塔会转移成废墟呢?这是要用事物本身包藏着的矛盾来说明的。前次讲雷峰塔的时候已经说过一点了。一件事物的内部常包藏着自己的反对物,雷峰塔一面支持着它本身,一面却包含着足以使自己倒塌的重量。这反对事物发展增大起来,到了一定的限度,就克服了原来的事物,而转变成另一种东西。所以雷峰塔的支持力减少到某种程度,它必定就要倒塌。樱桃转变成货币,是不是有同样的情形呢?有的!樱桃自然有樱桃的特殊情形,它变成货币在表面上是和货币对掉,表面上看来好像只是位置的变换,并不像雷峰塔一样地由本身变成废墟;但樱桃之所以能和货币对掉,同样还是由于樱桃本身的矛盾。樱桃是一种食物,而在市场上,却不但是食物,同时还是一种商品,它不但可以食用,而且还有价值,这价值与一定的货币相等,就这样,它本身已经包含着货币的性质了。因为本身包含着这种(和食用不同)矛盾的性质,所以才能够和货币对掉,而转移成货币。这种转移,和变戏法的受外力 (魔术师) 作用的位置转换是不同的,这一点必须先认清。
不论是蛋变鸡也好,雷峰塔的倒塌也好,樱桃换货币也好。它们的转移,都是因为它们自己包藏着自己的反对物,而被这反对物把它们自己克服了,于是也就转变成这反对物。这转移的过程,在动的逻辑 上就称做“否定”;这是哲学上的名词,未免太文绉绉的了。改成俗话,就是前面水果店的店伙所说的“没有了”。“没有了!”我们由上面所叙述的一切,就可明白这句话,所代表的真意其实并不是完全消灭,一方面没有了,一方面同时却另有了一些东西,或者也可以说是新发生了一些东西。
看吧!动的逻辑里所教给我们的“否定”(或“没有了”)和我们平常所谓的“没有了”,是多么不同!原来我们平常所说的“没有了”,都是站在形式论理学(也就是所谓“静的逻辑”)上的看法。形式论理学这位先生是非常古板的,它所说的“否定”,就是完全消灭的意思,它叫声 “没有了”,那就甚么都不要想有!然而动的逻辑却相反,是极其活泼的。它告诉我们某种东西被“否定”了的时候,同时就暗示着另外的东西从原来的地盘上开始发生。不,不,还不仅只这样!以前所说的都不够,我们现在还得要补一点:“否定”,不单只是同时暗示着新的东西的发生,不单只是旧的东西转移成自己的反对物,换句话说,新的东西不仅只是另外的东西,不仅只是和旧东西相反的东西;它和旧的东西还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就是:它还能把旧东西保存下来。雷锋塔的废墟里,还保存着雷峰塔的砖瓦,鸡把壳破了,抛弃了,但鸡的本身就是蛋的黄白孵化物的保存。再说,商品变成货币了,那些货币里就保存着商品(樱桃)的交换价值。自然,这里的保存,是先要把旧的主要性质克服了、消灭了,然后才来保存,决不会因为这一保存就要回复到旧的性质去。废墟保存砖瓦,决不会回到塔的原状,鸡保存了蛋的内容物,决不回到蛋的原状。货币保存商品的交换价值,却决不自己变成原状的商品。所以这里的所谓保存,决不是要向旧势力去叩头。如果像现在有一般人,借口中国要维持中国的本来面目,就想叫大家去读一些 乌七八糟的过了时代的书,那就糟糕了!
新的东西和旧的东西是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它不但是直接从旧的东西转移而成,不仅仅消灭了旧的东西,它还把旧的东西在自己的内部保存下来。这是同时克服而同时又加以保存,黑格尔最初把这一种情形称做“扬弃”。
旧的东西被否定了,新的东西起来把它“扬弃”了。然而,万事万物都有内部的矛盾,新成立的东西,虽然把旧的东西克服了,但它的内部不是又有矛盾了吗?它把旧的东西保存下来(要注意:不是无条件的保存,而是把主要性质克服了才保存的),而这保存下来的东西,不是又成了它自己的反对物了吗?于是这反对物又和先前的它自己一样,在它的内部渐渐又发展起来,又增大起来,而要再回过来把它克服,把它否定。你看,雷峰塔遗给废墟这许多砖瓦,砖瓦可以筑塔,也可以筑房子,因为有这一种性质,于是就和废墟成了反对物。人们走来一堆一堆的把它运走,拿去筑他们所高兴筑的东西,于是废墟渐渐削少下去了,最后是废墟又“没有了”,再转移成新的建筑,虽然不是塔,然而和塔一样,同是建筑物。再看商品,它被货币否定了,然而货币里保存着这交换价值,可以拿去掉换另外的商品,这里就潜伏着否定货币的契机。果然,水果商人终于把这货币拿去买别的商品,不论是买他自己衣食住等方面的生活需要品也好,或是买另外的水果来卖也好,总之他迟早要拿去买商品。于是,在先是货币把商品(樱桃)消灭掉,否定掉。现在又是商品(生活需要品及别的水果),反过来把货币消灭,否定货币了。在先是废墟否定了建筑物(塔),现在是建筑(人们所愿意建筑的东西)反过来否定了废墟。在先是否定别人的,现在又是倒被别人否定了,这种情形,在动的逻辑上叫做“否定之否定”。
前面曾说过,动的逻辑中的否定,和形式论理学中的否定是多么不同。就现在这“否定之否定”来说,也是一样的。形式论理学上看见的“否定”既绝对的消灭,那么“否定之否定”就是把消灭了的完全照原样恢复,“二”否定了成零,再来一个否定就仍然是二,一个循环罢了!但动的逻辑里所谓的否定之否定却不是这样简单地取消了又拿回来就完事,而是事物的本身矛盾发展的表现。二被否定成零,零又否定成二,都不是二的本身的矛盾发展而成的,只是一种外来的机械的取消和恢复。但塔变废墟,是因为塔的本身能够这样变,废墟又成为建筑物,也因为废墟的砖瓦本身可以发展成建筑物,而且,正因为否定之否定是发展的结果,所以它也不是简简单单地把旧东西恢复了就完事。恢复是有恢复的,但只恢复了某些的特征,在根本的性质上,却已经是更高级的东西,和旧的东西不同了。废墟再来一个否定,恢复了建筑物,在建筑物这一点上,是和塔相同的。但新的建筑物已经不是塔了。它不再像塔那样做迷信或玩赏的对象,而是可以给人住的房屋了。即使不建筑房屋,而仍然用砖瓦去建新塔,那我们也要知道这塔始终是新塔了,终究仍是不同的。
再用樱桃的例来说。货币否定了樱桃,货币再被否定的时候,是不是仍然恢复樱桃呢?当然不是。因为,至少樱桃的季节已过,要再办樱桃也不可能了。因此店老板只能拿去买别种水果,并且把一部分的赢利,拿来充当自己的开支。做生意都为了有赢利,这是谁都知道的。所以商品经过了一度的否定之否定,至少就加多了赢利的部分,这就告诉我们动的逻辑中的否定之否定是什么。
现在得要把以上所讲的整理一下。在我们所 举的几个发展的例子中,凡属于旧的原来东西,如塔、樱桃、蛋等,都称做肯定,也叫做正(或正题),把旧东西克服了新的东西,如废墟、货币、鸡等;在发展中称做否定(或反题),最后恢复了的,例如新的建筑物,另外的商品和赢利,鸡生出来的许多新鸡蛋等,是否定之否定的阶段。这个阶段一方面在许多特征上,都好像恢复了旧有的东西,一方面因为它对于否定阶段上的东西,也加以一种否定,一种扬弃,所以虽然消灭了那些东西却同时也把那些东西里发展的成果保存下来,它因此是综合了旧的肯定阶段上的东西和新的否定阶段上的东西,所以也称为合(或合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依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或正、反、合)的三个阶段发展的。由肯定到了否定之否定的时候,这事物经过了两次的否定,就把它所有的矛盾的双方都解决了。于是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基础上,再从此开始,新的正反合的发展和变化。每一个正反合,就成为事物的发展的每一个结节。这在动的逻辑上,成了第三个定律,和以前的矛盾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并行,称做否定之否定律。自然,三个定律仍是以矛盾统一律为最根本。否定之否定律和质量互变律同样都是由矛盾统一律展开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