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穆臻|从钢产量增速看毛主席预言的正确和历史虚无主义谣言的荒谬
李海文在她评价苏联的一篇谈话中认为“苏联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建设比新中国建国后26年的建设搞得好”——这是她对毛泽东时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污蔑和对苏联建设成果的过分夸大。在曾经的文章中,我通过比较具体的发电量的增速对比指出,毛泽东时代新中国从1950年到1975年这26年发电量增长了42倍、苏联从1928年到1953年这26年发电量增长了37倍,不如新中国发电量增长迅速。在那篇文章,我也提到了新中国在毛泽东时代26年钢产量增长了39倍,而苏联从1928年到1953年钢产量增长了9.7倍、不如毛泽东时代新中国发展快。今天,我们就具体对比一下中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钢产量发展速度,来证明主席的正确——特别是主席预见的正确和李海文观点的错误。
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时候,主席曾经说:“当时还看了斯大林一九四六年选举演说,苏联在一九二一年产钢四百多万吨,一九四〇年增加到一千八百万吨,二十年中增加了一千四百万吨。当时就想,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不是可以搞得快点多点,是不是可以用一种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李捷:《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第七章 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中继续探索》)主席的预测是正确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真实数据,1951年,新中国钢产量仅仅90万吨。到1970年,新中国钢产量就增加到了1779万吨。这一发展过程,还包括了1961、1962、1967、1968这四个出现钢产量下降的年份。即使先后出现过四年钢产量下降,中国在这20年的时间,钢产量仍然增长了1689万吨,比苏联从1921年到1940年钢产量的增速还要快。
即使以新中国拥有四百多万钢产量的时间为起步时间,新中国的钢产量增速依然要快于苏联。原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老师的力作指出:“1956年,中国钢产量447万吨,所以毛泽东以400万吨钢作比。后来,到1971年,中国钢产量从上一年的不到1800万吨(1779万吨),搞到了2132万吨。从400多万吨钢,到超过1800万的2100多万吨钢,中国只用15年,比苏联少了六年左右,时间缩短了2/7。1973年,中国钢产量曾达到2522万吨,这时距1956年,过去才17年,但钢产量反比苏联的1800万吨多出了700多万吨,钢产量增加了超过1/3。”(杨冬权:《遇见:毛泽东预见的历史验证》:《预见483》)可见,新中国的钢产量增速超过了前苏联。从四百多万吨增长到超过一千八百万吨,苏联用了二十年,而新中国仅仅用了十五年。
工业化的两大指标,一曰电,一曰钢。无论是发电量增速还是钢产量增速,毛泽东时代新中国的增速都要快于苏联,而李海文夸大苏联建设成就、贬低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不可否认,由于苏联的前身——俄国经历过长期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别是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基础比没经历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要厚得多——他们在1921年的起点是四百万吨,而我们在1951年的起点仅仅是90万吨。所以,即使新中国发展速度要比苏联更快,但是到1975年依然和美苏等发达国家有科技上和产量上的差距。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这一现象产生归咎于在当时条件下极尽所能的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因为在当时条件下,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领导新中国、以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工业化增速来追赶强国了。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在工业基础比印度和比利时都要薄弱的“一穷二白”条件下起家,创造了迄今为止最快的钢产量增速,从而为新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资源基础,是值得每一代中国人民感激和铭记的。杨冬权老馆长认为:“总之,中国后来确实如同毛泽东预见的那样,用了比苏联更少的重工业投资比例,在同样时间内产出了比苏联更多的钢铁;或者说用比苏联更少的时间,产出了同样多的钢铁,走出了一条既借鉴苏联、又同苏联有所区别的比较成功的工业化道路。”(杨冬权:《遇见:毛泽东预见的历史验证》:《预见483》)——这是完全正确的。而李海文对毛泽东时代建设成就的贬低和对苏联的过分吹捧,是错误的,是人民不能原谅的。
不可否认,新中国钢产量的增加离不开大量的农业资金、离不开毛泽东时代的一代人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过苦日子。但是我们更应该铭记——没有那一代人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创造出世界上迄今为止最高的钢产量增速,就没有我们这一代享受的独立自主的核保护伞。2009年阅兵展示的大量军事工业成就,还都是毛泽东时代的兵工厂造出来的,可见毛泽东时代对新中国工业化事业打下的基础多么扎实、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