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从家庭分歧到信仰的共鸣|征文选登⑤
大学,是梦想启航的地方,也是选择与挑战交织的舞台。两年前,当我站在高考志愿表的抉择前,内心却充满了矛盾。父母希望我选择稳定的医学专业,而我向往充满创意与自由的新闻学。这场家庭分歧让我痛苦不堪,直到我翻开《红旗谱》,读到朱氏家族为正义与集体抗争的故事。他们的团结与牺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的迷雾,让我学会在个人理想与家庭责任间找到平衡,更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那年高考结束,家里的餐桌上多了一份沉重。父母是小镇的中学教师,勤恳半生,他们眼中的“成功”是稳定、体面。医学专业,在他们看来,是我未来安稳生活的保障。“医生救死扶伤,受人尊敬,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父亲的话语掷地有声。可我的心却早已飞向新闻的世界——我想用笔记录时代,用镜头捕捉真相,成为社会进步的见证者。每当我试图表达,母亲总会叹气:“新闻?风吹日晒,还不一定有回报。”争执让我感到孤立,仿佛站在理想与亲情的天平两端,无法抉择。
这种分歧不仅让我痛苦,也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新闻学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我是否太固执?父母的担忧并非无理,他们的期望承载着对我的爱。可放弃梦想,我又如何对得起内心的热忱?夜晚,我辗转难眠,脑海中反复浮现父母失望的眼神和自己模糊的未来。直到大一暑假,我偶然翻开了《红旗谱》,那片冀中平原上的抗争故事,像一剂强心针,唤醒了我沉睡的勇气。
《红旗谱》以朱氏家族为核心,讲述了20世纪初冀中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壮烈故事。朱老巩、朱老忠父子,面对地主冯老兰的剥削,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团结乡亲,用鲜血与智慧捍卫土地与尊严。他们并非没有分歧——朱老巩的固执与朱老忠的务实曾让父子冲突不断,但为了共同的信念,他们最终并肩作战。尤其是朱老忠,他在个人安危与集体利益间,毅然选择了后者,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他的信念如一面红旗,飘扬在每个为正义奋斗的农民心中。
书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朱老忠在组织农民抗租时,面对地主的威胁,有人动摇了,有人想退缩。他却说:“咱们穷人,只有抱成团,才能翻身。”这句话让我震撼。朱氏家族的抗争,不只是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为了所有被压迫者的未来。他们的团结,源于对集体命运的信仰;他们的牺牲,点燃了革命的火种。这种精神,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朱老忠的故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处境。父母与我的分歧,表面上是专业的选择,实质却是个人理想与家庭期待的碰撞。朱氏家族在风雨中尚能凝聚力量,我为何不能试着理解父母,寻找一条既尊重他们又忠于自己的路?《红旗谱》告诉我,真正的信念不是固执己见,而是懂得妥协与坚持的平衡。
受《红旗谱》的启发,我决定与父母坦诚沟通。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我放下争执的语气,第一次认真倾听他们的担忧。父亲讲述了他年轻时放弃文学梦、选择教师的经历;母亲分享了她为家庭省吃俭用的过往。我才意识到,他们的期望不是束缚,而是对我的爱与寄托。反过来,我也向他们敞开心扉,讲述新闻学如何让我看到为社会发声的可能。我说:“我想像记者一样,记录普通人的故事,让他们的努力被看见,这不也是为人民服务吗?”
这次对话没有立刻解决问题,但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最终,我们达成妥协:我主修新闻学,同时辅修公共管理,拓宽未来道路。父母开始支持我的选择,而我也更懂得珍惜他们的付出。这种平衡让我感到释然,仿佛卸下了心头的重担。更重要的是,《红旗谱》让我看到,个人与家庭的和谐,离不开对更大集体的责任感。
进入大学后,我加入了校报,采访过留守儿童的教师、奋斗在基层的校友。每次写稿,我都想起朱老忠那句“抱成团才能翻身”。新闻让我离普通人的生活更近,也让我明白,个人的价值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能闪光。朱氏家族的抗争精神,不仅帮我化解了家庭矛盾,更让我坚定了用笔为人民发声的信念。
《红旗谱》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的迷茫与成长。从与父母的争执到相互理解,我学会了在个人理想与家庭责任间寻找平衡;从朱氏家族的抗争中,我懂得了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实现真正的意义。如今,我走在新闻的道路上,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都是对“为人民服务”信念的践行。红色经典的力量,不仅在于它记录了历史,更在于它点燃了我们前行的火炬。正如朱老忠用生命守护的那面红旗,我愿用青春与笔墨,为社会主义的明天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