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邓晓芒:孩子与水仙花——《灵之舞》序

火烧 2012-04-0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通过孩子剥水仙花球茎的过程,隐喻生命追求与失落,探讨生命体验中的空灵与充实,揭示人生意义与存在价值。

邓晓芒:孩子与水仙花——《灵之舞》序

一个儿童在花园里拣到一枚被遗弃了的水仙花球茎。他把这个椭圆形如鸡蛋似的东西捧在小小的手心里,注视着那白玉般光洁的表皮,心中升起一服强烈的好奇。那冰凉宜人的感觉,那蕴含着某种生命力的神秘色泽,诱使他用柔嫩的指甲去剥开球茎的外层.窥探其中的奥秘,他惊喜地发现,在他的指甲底下;显露出一个更加品莹、更加洁白无理的层次,不一会儿,他就有了一个较小的、但却纯粹得多的实体,像一颗宝石一熠熠生辉。

但过了几分钟,他又发现他心爱的宝物的缺陷了。这宝物的表面还带有些许几乎看不出来的污迹、也许是他的脏手带给它的,但也许是从球茎的外层污染上的。他继续剥下去,希望能得到一个绝对纯净的生命体。虽然这回他预先洗净了双手,又工作得小心冀翼,但他的惊喜仍没有持续多久:那珍珠色的球茎逐渐失去了它的润泽,因空气的氧化和水分的蒸发而变得晦暗。于是他只好不断地剥,剥,一“直剥下去。

结果可想而知。那可怜的孩子失去了他的宝物,两手空空地站起来,茫然若失地看着眼前一大堆残破的水仙花球茎鳞片。


人生在某些人那里或许也就是这么回事。人追求着生命,企图把握生命本身;人渴望着纯粹,想在最本真、最直接的意义上把生命捏在手中把玩和欣赏。就在这种追求和渴望中,生命消失了,或不如说,一点一点地流失了。人似乎一直都在“准备生活”,为将来的“正式的”生活“订基础”,到了老年,又为下一代人的生活打基础,却从来没有自己好好地生活过,他总是来不及体验生活。在这种烦忙与奔波中,人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生命的鳞片逐一丢弃、失落,直到将生命本身也整个地失落。难道是因为对生命的祈求过高,所以不能不陷入深探的失望吗? 难道应该指责的是生命本身的无聊、而不是人自己的懒惰和妄想(尽管通常把这称之为“操劳”和“现实”)吗?我们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生命呢?

其实,生命并不是一个可以捏在手心里的东西。如果说,水仙花的生命只在于它的生长的话,那么,那个孩子对生命的渴求也只有在不断地“剥”中才能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他消耗了同时又创造了生命:他消耗的是抽象的生命,他创造的是对这个生命的体验,是同一个生命,但具体而生动。他创造了痛苦和狂喜,失望和希望。他流失了生命,却未能解开生命的奥秘,因而他始终觉得空虚;他体验到了这个奥秘,因而他感到了生命的充实。“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生命,就是空虚中的充实,或充实中的空虚,谓之空灵。 清人周济尝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精力弥满则能赋情独深,其发妄中”。 说的虽是诗词,亦切合人生之真谛。谁敢于直面人生的空虚,他就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生。

      
 

相关文章

  • 成都学者:怎一个“改”字了得
  • 何慧丽:今日乡村的文化自觉是如何被唤起的?
  • 作家阳痿,文学没落;作家强悍,文学发达
  • 英国骚乱:妇女儿童也是“暴徒”?
  • 摩罗:回归两个传统 锻造核心价值——关于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思考(二)
  • 我们需要鲁迅活在当代
  • 黄纪苏:漫议国家与文化——《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读后
  • 一切乱象源于文化投降
  • 乌有之乡“文化自觉”研讨会纪要
  • 回归两个传统 锻造核心价值——关于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思考(一)
  • 大道国学:民歌情歌与“红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