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理想之旅

闲言评《我们走在大路上》:有一种声音,可以刺破苍穹

火烧 2006-11-01 00:00:00 理想之旅 1025
《我们走在大路上》以批判视角审视中国近30年改革与社会变迁,挑战主流话语,揭示转型期深层问题,呼吁多元声音。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种全面批判近30年改革方略、彻底审视1976年以来社会变迁路径的作品能够搬上今日的中国舞台。黄纪苏新作《我们走在大路上》(简称《大路》)一剧的上演,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国的言论环境确实已发生一些连政府也无法再收回的变化。

被西方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马克思,当年名声雀起也源于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批判。1848年以降,《大路》一剧在今天再次印证了社会主义理论首先是一种批判理论。由于其理想高于迄今为止的一切人类实践,所以它审视现实的第一角度就是批判。当社会主义的现实批判再现中国之时,真正的社会主义而非列宁主义就在中国复活了;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也用仅仅不到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百年沧桑,在很大程度上走到了当年马克思们所面对的位置。

有评论认为,自10年前始,中国戏剧已进入“黄纪苏时代”,后10年仍将是“黄纪苏时代”。在黄纪苏那支生花妙笔下,人们看到了繁荣背后的伤口,听到了“一枝独秀”脚下的呻吟。从“人性解放”、“向前看”、“改革成本”,到“市场机制”、“机会平等”、“与国际接轨”、“优化组合”,这些被改革话语包装成不容置疑之神圣,都成了舞台上可随意搓捏的道具,用来从另一个视角解释我们今天所遭遇的一切,构成这一部“近三十年的社会心理史”。驾驭着社会主义批判的手术刀,黄纪苏将主流理论用层层天鹅绒包裹起来的现实划开了一道道的裂缝;与舞台上的肢体、音乐、投影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批判的声音刺破了苍穹,袒露出云淡风轻背后的凄风苦雨。

人们可以说,近30年的中国并非只有堕落与伤害,它同时还有微笑与自豪。中国毕竟已由一个无法解决温饱的国度崛起成了全球第四大经济实体,毕竟当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解体、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陷入衰退与混乱时,中国保持了稳定;阵痛与伤痕,或许是转型期社会进步所不得不支付的代价。确实,《大路》只是从特殊的视角审视世道人心的变迁,它追求的不是全面,而是深刻;它展现的不是风度,而是力度。过去30年的脉络并没有被《大路》一网打尽,主流理论所描述的,也代表了部分事实,但也仅仅只是部分事实而已。《大路》的深刻在于:当所有人都被主流理论告知、当大多数人已经相信皇帝穿着漂亮的新装时,《大路》就是那个小孩,喊出了一声“事情并不仅仅是你们说的那样”!

的确,事情并不仅仅是你们说的那样。无论是宣传喉舌还是主流话语,你们所阐述的同样只有部分真实,而你们却宣称自己代表了真相与真理。中国的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子?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不能只听你们说,既得利益者不能垄断话语,垄断对现状及其成因的解释。中国需要主流以外的声音,中国人需要《大路》式的振聋发聩!

《大路》这种声音当然不为当局及主流所喜所好,它遭到理论界、学术界有意无意的冷落毫不奇怪。在信息时代,话语掌控者克服恐惧的最好方式不是批判与封杀,而是不予理睬。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就是从这条大路上走过来的,我们有着共同的经历与感受。虽然我们已习惯了请专家、大师替我们去看、去想、去说,但一旦接触到不同声音、一旦听到不同解说,我们仍然会有所感触,发现这一切的似曾相识——那是我们曾经感受过的,却被主流话语制造出的“超我”强行压抑在潜意识深海中的另一个30年,另一种关于“大路”的叙述与解说。

相关文章

  • 毛泽东——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石
  • 《我们走在大路上》音乐--老侯的“摇滚精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