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部分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很多电影往往以英雄人物为主角,以他对抗邪恶反派的经历为主要剧情,并最终以战胜反派来宣扬惩恶扬善、邪不压正的主题。
诚然,英雄和正义都是值得弘扬的。但是在凸显这个主题的过程中,有些电影却滑向了个人英雄主义这种脱离群众的误区。
也就是说,在主角伸张正义的过程中,就没有几个镜头给到那些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群众,如果有也只是处于一个等待着英雄来拯救的可怜的状态,成为了作为主角的英雄人物的舞台与陪衬。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下,群众完全是“失语”的。
就拿笔者刚刚看完的一部改编自金庸武侠小说的贺岁片来说:结尾的大决战中,主角和反派直接在大军之中来回穿梭,无数摆开阵型、披坚执锐的士兵直接如同摆饰一般,一被两人撞到就飞起来了。真的很让人忍俊不禁。影片结尾主角确实说了些诸如“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样冠冕堂皇的台词,但是,他口中的“民”,在哪里呢?在电影里表现“民”的镜头屈指可数,反倒是男女主角的爱情成为了主线。
事实上,正是那些作为陪衬的小人物,创造了也创造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和平年代是以汗水铸就,在战争年代是用尸骨堆积。不见于史书记载的那些人比名垂青史者更加伟大。
人民群众不需要诸如某个“侠”这样的英雄来拯救,因为人民群众自己就是力量。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英雄了,而是想强调:英雄源自于人民,我们需要的是集体英雄主义,是俯下身子虚心地倾听民间疾苦的人,是懂得斗争的胜利依赖于集体(群众性质的集体)的力量的人,而不是每天幻想着自己单枪匹马能拯救世界、能得到群众的簇拥与颂扬的狂妄自大者。
这里再点名几年前的一部电影:吴京主演的《长津湖之水门桥》。按理说拍摄志愿军战士,应当表现他们身上那种铁的纪律、集体主义的革命精神。然而电影中吴京饰演的志愿军战士竟然独自开着一辆吉普车直接冲到了美军阵地里,然后引爆了美军用于撤退的桥梁!
难道我国革命与抗美援朝的胜利,就是靠这种个人的莽劲取得的?说白了,这种电影就是在用个人英雄主义来解构我们的革命传统精神。
当然了,对于这类电影,我们也不用太反对它们上市,因为它们也并非没有艺术价值,而且有时候也确实能让大家看得挺乐的。只不过,我们的电影所传播的,不能总是个人英雄主义这种难以应用到实践中的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