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兴旺与衰退的根源是什么?
近日,读到了《农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的破产,工业化社会注定农村衰落》(今日头条:2025-04-14 11:44·汉关驼铃)一文。
文章指出:“网上人很多都说农村衰亡是分田单干造成,这其实都是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真正造成农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小农经济破产了,再也无法维持农村存在了。”“农村存在的前提就是小农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自己生产可以满足自己消费,很少同外界交流。所以在古代农村,人只要有土地就行了,吃穿住行所用的一切都是来源于土地,除了食盐、铁以外,其它东西基本上不需要去外界购买。”“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农村就可以独立的存在,三五户一个村,一个家族一个村,三五百户一个村都行。平原、丘陵、山区,甚至是深山老林中,只要有片土地能耕种就行。”“ 可是到了工业社会就不行了,工业社会的特点是社会大生产,人越多越集中越行,所以城市就应运而生,而且越大资源越集中越好。工业社会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商业交流,生产的东西必须要卖掉,而且一个企业只能从事一种产品的生产,想要其它东西就必须从别的企业购买。”“ 工业社会分工十分细密,单个的人和单个的单体根本完成不了,而且还要有诸多条件限制,这是传统农村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为什么大集体时期农村解决不了工业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
我完全同意“农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的破产”这一基本观点。
现实的农村呈现的两种景象是:一方面单干的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主要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另一方面是《全国百强村,全部集体所有制!》(家乡情深3,2024年2月26日,山东),这些村集体靠着农、工、副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共同富裕。
在这里,我们要问的是:那为什么到了工业社会小农经济会走向灭亡呢?而集体经济反而实现了农、副、工的全面发展呢?
了解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知道,取代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并不是直接的机器大生产,而是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在14-15世纪,一方面是在行会制度发展的基础上,从行会手工业中分化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另一方面是商人资本控制小生产者,把他们变成雇佣工人,从而形成由商人资本掌握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所以能够战胜封建社会的小农生产方式,其密码就隐藏在工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之中,这就是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总体劳动者客观上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如果我们进行更仔细的考察,那末首先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终生从事同一种简单操作的工人,反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变成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因而他花费在这一操作上的时间,比循序地进行整个系列的操作的手工业者要少。但是,构成工场手工业活机构的结合总体工人,完全是由这些片面的局部工人组成的。因此,与独立的手工业比较,在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出较多的东西,或者说,劳动生产力提高了”(马克思,《资本论》第376页)。“工场手工业分工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叫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众人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同上书403页)。
协作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从活劳动来看,协作使个人劳动取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从死劳动看,协作可以节省生产资料。除此以外:
1,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集体力,这种集体力,大大超过了许多单个个人劳动能力的总和,它使单个人无法完成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未完成的工作得以迅速完成;
2,协作使许多人劳动,由于竞争心和精神振奋,提高了每个人的工作效率;
3,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适应了生产过程整体性的需要,缩短了生产时间;
4,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迫的任务;
5,协作可以在很大空间内同时进行劳动,可以适应大型工程的需要并节约生产费用等等。协作基础上形成的集体形式的生产力,或者说现代生产力,打破了个人局限,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用马克思的话说,“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这是工场手工业相比于个体手工业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这一原理也适用于农业生产的集体经营方式和个体经营方式的区别。有人把两种生产方式的区别进行了形象化的概括:那就是包产到户是种庄稼,人民公社是搞企业
我们来看一个实例:《云南大营村的故事》(今日头条:首发2023-11-25 17:05·吴中顾念城),恰好可以说明“包产到户种庄稼,人民公社搞企业”的道理。其经历类似于南街村,开始也分了田,单干了三年,“拿到土地的农民,一开始十分积极,可是三年过去了,大营村非但没有富裕起来,反而因为人多地少变得矛盾重重。那时大营街人均拥有水田约0.48亩,拥有旱地0.068亩。就是这点田地,再怎么耕种也种不出花来。”“在客观分析了形势以后,大营街大胆做出果断决策,把分出的土地重新收回集体,大营村人又回归了集体生活。”
在这里,经历了一个拆了机器用零件到组装零件用机器的过程。单干是把农民与土地及生产资料形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拆解成零件使用;反过来,重新集体化经营是把分散的零件重新组装成整体,采用企业化方式来参与市场竞争。
“土地回来了,如何发展呢?大营村人想到了集体经济。他们利用收回来的土地,贷款400万元,建起的云南玉溪水松纸厂和云南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靠着这两个厂子。才算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而后又趁热打铁,建立水松纸厂、家具厂、铝箔纸厂 、油墨厂、铜材厂等企业,营业收入分别超亿。富裕起来的大营街又把目光投向旅游业,先后投资兴建了汇溪公园、汇龙生态园、映月潭、玉泉寺、玉泉湖等旅游景点和与此相配套的宾馆、交通等设施,形成了集文化娱乐、体育设施、餐饮住宿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
“如今的大营村,可以说是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百姓幸福,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大营村走集体化道路,依靠发展工业富起来。土地集体得了,就可以建厂开公司,有了资金积累,就可以办公益事业,让全村人受益。走集体化道路,如果光靠种粮地收入,是无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
包干到户或包产到户虽然可以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但是局限于个人能力、财力、见识和社会资源获取能力,因此,靠个人单打独斗,绝大多数人是很难富起来的。而采用集体经营方式,突破个人在能力、见识、财力和获取社会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创办企业的成功率要远远高于个体。
所谓企业是人的生产功能放大器,是把个体劳动力转变为总体劳动力,通过分工与协作,取长补短,把分散的土地和生产资料集中起来进行整体化动作,形成远远大于个体能力和分散资产使用相加的总和。
在分户单干后不是没有人创业,也有很多的个体经营者,但是,纵然是个体工商户,也因为局限于个体经营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活得非常艰难。面对市场化的工业社会,农村到底应该是拆了机器用零件,还是组装零件用机器,两者的长短优劣其实是很明显的。
农村是是走向兴旺还是走向衰退?在于你怎么做了:是组装零件用机器?还是拆机器用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