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生态农田实践与展望》连载之三十四:间 作 套 种

火烧 2024-06-05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本文探讨间作套种在农业中的应用,分析其增产原理与技术,包括边行效应、光能利用效率提升及产量代换法等,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6.3 间 作 套 种

  间作套种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也称立体农业(张洪芳,2016)。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称为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称为套种。间作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间作套种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有研究表明,在间套田中,小麦(丰产 3 号)边行和内行,每亩穗数分别为 27 万和 24.3 万,穗粒数分别为 36 粒和 26.5 粒,千粒重分别为43.2 克和 41 克,亩产分别为 420 千克和 264 千克。边行比内行每亩多 2.7 万穗,每穗多 9.5 粒,千粒重高 2.2 克,亩产高 156 千克,增产约 59.1%。同时,间作套种后,调整了田间结构,变单作顶部平面用光为分层、分时交替用光,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晏莹,2011)。作物间作套种增产率计算方法有产量代换法、面积当量法,以及边行效应折算法等(代会会,2015)。下面简要介绍前两种增长率计算法。

  1.产量代换法

  以两种作物套种为例,先计算两种作物单种的产量比,将套种区 A 作物的产量根据产量比折算成 B 作物的产量,与套种区 B 作物实际收获产量相加,再与单种区 B 作物产量相比较得到增产率。例如,单种区 A 作物产量为 500 千克/亩,B作物产量为 100 千克/亩,产量比为 A/B=5;套种区 A 作物产量为 300 千克/亩,B 作物产量为 60 千克/亩,将套种区 A 作物的产量根据产量比折算成 B 作物的产量(300/5)为 60,与套种区 B 作物实际收获产量相加(60+60)为 120 千克/亩,再与单种区B作物产量相比增产率为20%。(120/100)为1.2,即增产率为20%。

  2.面积当量法

  将套种区两种作物产量分别与单种区比较再相加就得到套种增产率。以上例:

  A作物产量,套种区为300千克,单种区为500千克,300/500=0.6;B作物产量,

  套种区为60千克,单种区为100千克,60/100=0.6;再相加0.6+0.6=1.2,即增

  产率为2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