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社会民生

宪之:炮轰医改应该瞄准市场化而不是“体制”

火烧 2014-06-12 00:00:00 社会民生 1025
文章批评当前医改应聚焦市场化问题,而非体制,指出公立医院激励机制失衡导致医德扭曲,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医疗改革成就,强调改革应以人为本,而非盲目市场化。

  “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的儿子朱云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个论坛上,罕见地炮轰体制改革,指中国看病难不是因为医生不够,而是体制错了。”

  也许是因为“炮轰医改”话题,也许是因为是名人,这篇文章似乎很引论坛关注。

  我读后却一头雾水。

  首先题目就怪异——“公立医院闹得跟人民公社一样”。

  “人民公社”怎么了?人民公社时代的医改有两条超迈古今:一条是毛泽东“的六二六”批示,把医疗工作的重点到农村去,第一次将历史颠倒过来,明确医疗卫生为中国大多数人服务的方向;再一条是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那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实行赤脚医生制度,从而改变了广大农民缺医少药的现状。

  毛泽东时代的医改成是得到举世公认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曾与时下的医改对比,有过极高的评价。

  为人民,为大多数,而不是为金钱;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是拜倒洋人脚下。这才是真正的改革,具有伟大的历史品格,它是今令人眼花撩伦的改革所不可相提并论的。

  什么叫“闹得跟人民公社一样”!

  也许作者本意在说平均主义,没有激励机制。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认为首先是医生没有激励机制”

  “我们现在的公立医院跟人民公社一样,你反正出一天工,我给你记个工分,大家得一样,你说我能看多少? ”

  这话不知从何说起。

  也许是因为作者生活于“中产阶级”圈子,对芸芸众生的生存状况太隔膜,不曾亲身体会老百姓的看病难。

  当下医改的“激励”还不够么?

  中国的医院不是全部也是大部都实行医生的收入与“效益”也即开出处方价值数额挂钩。一个轻微感冒病人如果开二、三十块钱药打发了,医生等于白看;如果让他做个ct在开大处方花上一千块,医生就可以从院方和销售商处获得几十甚至二三百元的“激励”先富起来。这种市场化改革的激励下,一个医生接诊一个病人,首先想的是怎么从他身上多“创效益”,而不是用最佳方案治好病。有良心的医生自揭内幕在医院为千夫所指呆不下去的例子层出不穷。医德扭曲良知丧失,市场化唯利是图乃万恶之源。它也是医疗过度、看不起病、医疗资源浪费的根本原因。这还不够,难道还要用“深化激励”来解决这“激励”所造成的空前绝后的弊端吗?

  至于“打破平均主义铁饭碗”,医务人员之间,科室骨干医生,年收入几十上百万,为一般医护的几倍、几十倍,走穴出诊与红包收入还不算。

  不知“跟人民公社一样”从何说起?这话本身就带公知偏见。

  “人民公社”的南街不是活得好好的吗?小岗国家花了那么多钱能扶起来吗?

  “市场化”,如同“民主宪政”一样,是公知精英按照美国人的意志打造的迷信。俄罗斯、乌克兰、伊拉克、利比亚的国民都尝到了甜头,目前正不同程度地在咀嚼、消化、品位、分享美国天使所赐给的成果。只有中国,还痴迷着,决心壮士断腕,继续瓦解国企,流转土地。

  中国医疗问题的病根在市场化。

  市场化也将中国的教育拖入了死胡同,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事业,如今只剩下升学教育和产业教育了。

  市场化就是私有化,就是殖民化,你别无选择,是中国社会问题的总根子。

  如果说“体制问题”,这才是真正的“体制”。

相关文章

  • 江宇: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经验
  • 李玲:仇和落马与私有化医改的不归路
  • 江宇 | 从医改看中国改革政治经济学:改革到底有多难
  • 你要医改的“小政府、大社会”吗?
  • “6.26”——“弱势群体”不能忘却的纪念
  • 赵磊:“过度医疗”是另类的“生产过剩”——用马克思主义定位“新常态”(之四)
  • 医疗私有化是如何祸害拉丁美洲的?
  • 社会办医掩盖着严重腐败:82岁老医生炮轰民营医院
  • 江宇:社会办医只“松绑”不严管是对人民不负责任
  • 忠言:警察荷枪实弹防“医闹”让人五味杂陈
  • 江宇:私立医院比公立医院更有效率?这是迷信,不是科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