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农地公有”是红线中的高压线

火烧 2014-12-07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围绕中央农村土地改革三条红线,重点强调农地公有是高压线,分析土地私有化对农民利益和耕地保护的影响,提出集体所有制下土地流转与增值的可行性路径。

  12月2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划出了三条“红线”:一是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二是耕地红线不突破,三是农民利益不受损。其中,第一条“农地公有”可谓红线中的高压线,最碰不得也最紧要,是对一段时间以来“土地私有化”非议的郑重回应。

  八二宪法第十条明确规范,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关于所有制的规范已经非常清晰、权威,不存疑点。然而,现实中仍有一些人打着改革的旗号,打着为农民“谋私权”“享红利”“要自由”的旗号,鼓吹土地私有化。

  究其实际,这种自由,不过是为满足资本、特别是工业大资本的利益罢了。一家一户的农地私有化,表面上看给了农民“完整权利”,事实上却很脆弱,一经买卖便极容易造成人地分离、囤地积聚。集中起来的土地,或满足于资本的工业生产,或满足于资本的规模化农垦。而农民除了一次性获利外,再无收益,只能被迫地追随工业化、城镇化的节奏,继续忍受资本的二次剥削。

  更可怕的,土地的私有化、资本化,还将破坏二元社会的“蓄水池”。以往只要老家有块地,就算在城里混不下去,总还有个着落,落叶也可归根。但失地农民可没有那么幸运,高房价买不起、想回头无路可回,弱势的个体怎么可能算计的过强势的资本?中国历史上,若干次的土地豪强兼并,无不酿成社会的动荡,到头来走霉运的,仍是流离失所的普通农民。

  正因此,中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决不是自掘坟墓的“惊险一跃”,而是基于国情、基于农民切身利益的“适应性变革”。三条红线,勾勒出农村改革的铁三角:农地公有是耕地红线的前提,也是农民利益的前提。这个意义上,农地公有的红线正相当于铁三角的底边——一条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也有人说,农地公有会不会重回“一大二公”的老路?不然。公有主要指的是所有制层面,至于权利具体的实现形式,比如使用权,长期稳定的联产承包,早就为中央政策、法律法规所明确。近来,关于农地租赁、入市、流转,也开始了积极的试点,能够较大限度调动农民积极性。简言之,让土地升值,不止私有化一条路;农民福祉,放在集体所有的保险箱里,相对更安全。

相关文章

  •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 政治意义上的乡土中国——《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启示录(五)
  • 滠水农夫:拿什么落实新土改“三不”原则
  • 宪法日前夕,习总为啥给土改画三条底线?
  • 经济学注脚习主席“三条底线”说
  • 华生论土地私有(上):土地私有能带来什么?
  • 滠水农夫:要农民的退路还是要私有化出路?
  • 滠水农夫:农村改革正在突破集体化底线
  • 滠水农夫:小岗村神话揭穿了,三农路在何方?
  • 华生:土地改革关键在于破解土地财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