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为什么人民越来越想念毛主席!

火烧 2016-09-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毛主席逝世多年后,人民仍怀念他,通过上海工人新村的生活回忆,展现毛主席时代带来的稳定与保障,如住房、教育、就业等,体现人民对毛主席的感恩与怀念。

  毛主席逝世那么多年了,人民为什么会越来越想念他老人家呢?!希望我接下来说的这些对这个问题有所帮助!

  我在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长大(除了寒暑假回南浔老家之外),很多人对曹杨新村的记忆除了曹杨一村那些像洋房的建筑之外,可能不会知道曹杨新村还有几栋即使在90年代也算超前的建筑:一梯三户,南北套的住户进门就是长走廊,尽头的南北间均有壁橱,像市区洋房那样的配有浴缸抽水马桶洗脸盆的卫生间和独立的厨房,南北双阳台,最特别的北阳台还有管道式垃圾箱,倒垃圾不用出户!这样的住房,居住的基本都是普通工人,也有少部分是在附近工作的机关普通人员。这些建筑是50年代到60年代初建造的吧,反正我在62年出生后就在那里生活了!当然,由于刚解放不久,那时住房是按照家庭人口分配的,也不是很讲究,所以很多是一套里住二户人家的!

  我家邻居叔叔是解放前从苏北农村到上海做学徒的,学徒满期后又做了好些工作,解放后他所在的厂被归在建筑公司了,成了国营建筑公司的工人,有了按期发放的工资和,不用担心随时会失去工作,他们按照习俗在老家成亲后夫妻二个一起回上海,然后就分到了上面说的这个房子朝南的大房间了。上海人一般对房间朝向是比较讲究的,同样的房间肯定是朝南的最好了。他们养育了5个子女。同时,阿姨也有了在大集体的工作,夫妻二人的工资养育五个孩子,还要接济在老家的老人,但就是这样,五个子女没有一个人失学。你说这样的人家会不感谢毛主席拥护共产党吗?!

  上面说的情况大家可以联想一下哦!

  上海解放前曾经的蕃瓜弄等很多地方有滚地龙,现在的人不知道什么叫滚地龙的可以去看看以前的老电影《龙须沟》,那里居住了很多到上海来讨生活的失地农民,或者无法在老家生活的农民,解放后政府改造了这一切,建造了一大批工人新村让很多人住进去。虽然条件有些简陋,可是对于那些人来说能住进不用被随时赶走的住房,他们能不感谢毛主席拥护共产党吗?!

  按照有些公知反毛人员所说的毛泽东时代一无是处,那个时代物质确实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大家的钱包里的钱也没有现在这样多,还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这样大的灾难,可为什么那个时候的工人农民会如此热爱毛主席拥护共产党呢?!

  因为工人不用自己找房子,会有按时发放的工资,有劳保,家庭人口多经济困难孩子读书可以申请全免半尿书费。农民虽然没有这些,但中国的农民在解放前每户都有土地吗?!他们在土改后可是都得到了土地,没人可以随便拿去!即使国家要征收,他们不是被重新安置就是成为工人,成了工人后就享受到工人的一切待遇,也就是通常说的从农业户口转发城市户口,而这一切曾经是那么的有序进行着!

  那时残疾人有专门的福利工厂,让他们自食其力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让残疾人感受到他们是有尊严的!我有个邻居从部队复员就回来分到福利工厂的,当然这种工厂后来没了,原因么大家自己联想吧!你说那时的残疾人会不感谢毛主席拥护共产党吗?!

  即使是被打倒的地富反坏右们和他们的子女也是给出路的!可能是工人新村的关系吧,反正文革期间我有印象的批斗就是隔壁一栋楼曾经斗过一次据说是逃亡地主婆,可是也就这一次,大家只是围着她而已,没有殴打谩骂,她的孩子照样和我们一起读书也没见谁去欺负他。

  时代在前进,社会也在变化着,但是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也不能变!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受到过,至今还在享受毛主席那代领导人带给我们的恩泽,所以毛主席永远在我们心里!

相关文章

  • 钱昌明:论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 ——关于两种国家政权阶级属性的界定
  • 天佑黎民,始降泽东--毛泽东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划
  • 巩献田整理|毛主席给警卫部队一中队的讲话:“你们为人民服务,我也为人民服务”
  • 王中宇:朱橚编《救荒本草》与毛泽东让干部下放
  • 胡澄:资本的狂欢与人民的怀念
  • 朱永嘉:关于吴潜的《满江红》与吴锡麒的《梧桐树》
  • 赵剑斌:学习毛泽东,继续革命,解放全人类
  • 郭松民:感恩毛泽东——纪念毛主席逝世40周年
  • 李殿仁:毛泽东人民观的文化视野及当代价值
  • 凤凰大视野:国家领袖毛主席的民间记忆
  • 张文木:红军长征的意义——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40周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