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红朝本记—4、教育战略

火烧 2009-07-2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红朝教育以革命、道德、劳动为核心,强调实践与思想培养,小学五年背诵兴趣,初中方法论与社会活动,高中分析与军事生活,大学培养专家。对比黑朝教育产业化与唯分数问题,突出红朝教育理念与实践特色。

关键字:红朝 教育 路线

简介:红朝信奉“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所以红朝教育路线是:以人民为先,以革命为先,以道德为先,以劳动为先,以思想为先,以文化为先,最后才是知识。总体而言,红朝的教育安排是:小学五年,以背诵为主,广泛培养兴趣;初中三年,两年以方法论为主,最后一年社会加野外活动;高中三年,前两年以分析为主,最后一年军事生活;大学一般三年,以培养专家为目标。红朝的考试不再是上学的目标,而是表明参加了学习并达到要求(有点象大学的特点)。学习中特别注意实践、社会调查、野外活动;完全废除专门的比赛,比赛仅仅是友谊交流的一部分。

教育是人类继火药之后最伟大的发明。火药提供了爆炸力量,使得人类改造自然成为可能;而教育呢,则解决了由于寿命短暂导致知识失传的危险。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的根本,从一个政权如何对待教育,就知道这个政权的本质。

先看看黑朝的教育吧。

在教育方面,人类历史上喊口号最动听的是黑朝,听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就是一切”就可以确定;最受重视的也是黑朝,实际做的是“一切为了钱,为了钱的一切,钱就是一切”。成立的以总理为组长的“科教兴国小组”,实质上搞的是教育产业化,把教育搞成了贪官学霸发财的捷径,学校也搞得乌烟瘴气,学西方真是彻底。

黑朝教育唯分数唯考试,残酷迫害了几代人,导致大多数适龄人近视眼。在学校里没日没夜的做题,身心都受到严重的摧残。堪称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大学从来是社会良好风气的领导者。但是在黑潮呢?小部分所谓学者成为“成功人士”的学霸,大部分教师成为压迫剥削学生的工具。学生在学校花了大钱,知识没有学到,文化更不用提了,却沾上各种恶习。道德文化水平因上了大学而急剧下跌,还得意的自认为是小资特色。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被学霸们洗脑了,有三大特征:崇洋媚外,厌恶中国文化,崇拜钱。

黑朝的大学毕业之后,招聘方还要经验,从事某类岗位还要再去花大钱考证。总之就是要想方设法捞钱,这当然是与西方接鬼的结果。

在与西方接轨的黑朝的邪恶教育下,多少人因此倾家荡产,多少人因此妻离子散,多少人因此走投无路,多少人因此举债度日,多少人因此铤而走险,多少人因此走上不归,多少人因此饱受凌辱,多少人因此生不如死……

红朝信奉“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所以红朝教育路线是:以人民为先,以革命为先,以道德为先,以劳动为先,以思想为先,以文化为先,最后才是知识。

总体而言,红朝的教育安排是:小学五年,以背诵为主,广泛培养兴趣;初中三年,两年以方法论为主,最后一年社会加野外活动;高中三年,前两年以分析为主,最后一年军事生活;大学一般四年,最后一年是军官训练,以培养专家为目标。

红朝的考试不再是上学的目标,而是表明参加了学习并达到要求(有点象大学的特点)。学习中特别注意实践、社会调查、野外活动;完全废除专门的比赛,比赛仅仅是友谊交流的一部分。参加国际比赛时,特别挑选立场坚定、外交能力好、成绩优秀的人去参加,不求成绩,只求友谊。红朝十分注重国际交流,各年级都有安排,与各国都有合作计划。所以红朝学生的视野经历极其丰富,号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那么红朝是如何确定一个人的才能的?红朝宣称:人的才能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有所长,所以要提供各种机会、条件发挥各人的才能。红朝学校的各级学生官员都是通过各种活动选拔出来的,具备相应的才能,并不断在活动中检验、更换。

红朝的学校教育是如何进行的呢?从各年级看吧。

婴儿班。不足三岁的婴儿。只要家长愿意,可陪同孩子一起玩,但是不得影响独立精神的培养。这时的儿童除了各种游戏,就是唱歌背诗学故事野外活动。

从三岁起,就把小孩送到育红班。此时游戏为辅,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背诵听讲中国古代故事和红朝历史故事。

红朝的人都有相当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几乎人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兴趣。为什么呢?这还要从小学教育说起。小学学制五年,宗旨是死记硬背,培养兴趣:除了常见的如数学之类的技能课程之外,学生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诗词和故事,如诗词五百首、古文三百篇、三字经、百家姓、红色历史、红歌;各种兴趣课程(音乐、美术、武术、书法、文学、科技、中医等等)都必须学习,除了其中一部分要达到要求之外,大多数只求了解见识;除了规定课程外,野外活动、社会活动等也都要参加。由于科目繁多,所以各学校各有侧重,学生们经常要在某个学校学一段时间再换一个学校,认识的同学到处都是。

初中学制三年,前两年学习,后一年是社会野外活动。除了技能性课程之外,初中教育则偏重于方法论。典型的课程有:记忆方法、哲学观、方法论。初中最后一年是参加野外活动,到各地调查学习。回来后就是大人了。

初中社会野外回来,各人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很多人就变得高深莫测了。高中学制也是三年,两年学习,一年军事生活。学习分四个分析主题:政治、历史、科学、文化。最后的军事生活,大体是步兵学习,野外步兵实战,普通课程学习,技术兵种学习与实战,指挥理论与实战,正常学习。

大学。红朝大学是培养专家的,所以大学不是通过各种考试录取的,而是推荐、考察、公示监督加面试。年龄也没有限制。最后一年的军训,完全是按照军官进行训练的,训练中还安排时间学习,交叉进行。

红朝大学教学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旁听。当全部掌握了课程之后,通过群众对其革命性和道德的审查,也可以变成大学生。

那么红朝的工作又是怎样的?简单的说,红朝每个人都有工作,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调整,当然有一年一次的限制。如果实在不愿意出力或者喝德败坏的,有两个出路:强制体力劳动,或者移民西方。

外语?在大学以前,红朝各年级没有外语课程,一直到大学才有专门的外语专业。即使是各年级的外语小组,也只允许那些有一定外语、外交天赋的人参加。在红朝的领土上,根本没有使用外语的自由,一旦有被发现有使用外语的人,立即进行举报审查。参加各种国际活动,也都包括汉语支持。所以红朝的针对外国人的汉语学校非常之多,汉语教师遍及全世界。

红朝教育之优越,世界各国纷纷学习考察。红朝也全力配合:一方面派出引进大量教师人才,另一方面在学生间进行大量交流。作为声称“万事皆政治”的红朝,实际上也在借此机会“红化”西方各国,也就是所谓的“文化输出”。这自然就表明了红朝在国际上的战略主动地位。

相关文章

  • 教育公平不只是个升学问题:建国初期关于升学矛盾与劳动教育的讨论
  • 农村学校为何成为“民工预备培训学校”?
  • 滠水农夫:市场体制是阶级再生产的制造器——以教育市场化为例
  • 全球化视野中的学术生产的理论逻辑
  • 教育市场的政治社会学 ——关于教育的5个为什么
  • 纪录片《出路》--教育产业化使大学沦为商品
  • 谁谋杀了“读书改变命运”?
  • “忽视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的最大失误
  • 如何解决农村生源被逐出精英大学的问题?
  • 穷孩子,永不到来的春天
  • 行政事业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及其负面影响
  • 从文革期间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