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这是一个固执且强硬的帝国,它一面将中国封建帝王制度推向了后世只能望其项背的顶端,一面又将封建帝王制度的缺点赤裸裸的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这样的一个奇特的帝国需要被后世全方位的了解,特别是应当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笼统的讲,明朝亡于内忧外患;具体的讲,是由辽东战事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紧密联系的事件导致的。其中的一点便是粮食,崇祯年间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粮食危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代的农业政策
明朝的历史也是一样,从农业政策方面看,《明史食货志》有如下记载“明初,沿元之旧,钱法不通而用钞,又禁民间以银交易,宜若不便於民。而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开屯田、中盐以给边军,餫饷不仰藉於县官,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其后,屯田坏於豪强之兼并,计臣变盐法。於是边兵悉仰食太仓,转输住往不给。世宗以后,耗财之道广,府库匮竭。神宗乃加赋重征,矿税四出,移正供以实左藏。中涓群小,横敛侵渔。民多逐末,田卒污莱。吏不能拊循,而覆侵刻之。海内困敝,而储积益以空乏。昧者多言复通钞法可以富国,不知国初之充裕在勤农桑,而不在行钞法也。夫缰本节用,为理财之要。”
以上这段记载大致概括了明代农业政策的衰变过程,这里首先从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说起,立国之初,朱元璋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严厉打击地主豪强的势力,解放了大量元末成为地主豪强奴隶的贫苦农民,给予其土地。奖励垦荒,制定与推行屯田政策。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人口普查和土地清丈,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册和鱼鳞册。黄册就是全国户口的总清册,鱼鳞册就是全国土地的总清册。两者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成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外加辅之以粮长制度,使明代初期的社会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全国总人口为10652870户,60545812人(《明史食货志》),耕地面积达到8507623顷(《明史食货志》)。人口与耕地面积的增长又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及政府的田赋收入,还以洪武二十六年为例,这年全国征入的米、麦、豆、谷达3270多万石。在明初的赋税极低的情况下可以有这样的收入,可见明朝初年国家的粮食产量是相当可观的。
前文中提到朱元璋制定与推行了屯田政策,屯田政策包括民屯、军屯、商屯,其中军屯是不得不说的。公元1368年,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徐达攻破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但元朝的军事力量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在北部广袤的草原上依旧有20万的蒙古铁骑时刻准备南下进攻明朝,朱元璋征调了100万人(几乎是明初全国军队的总人数)防御北部边疆,抵抗元朝残余势力的入侵。经过洪武、永乐两朝共计8次的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大规模军事作战,使其军事力量被大幅削弱,但来自北方的威胁依然存在,因而明朝政府沿长城防线设立九个军镇,据《明史·兵制》记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边,是为九边”。九边镇由东到西,沿长城线一字排列,形成一条防御屏障。” 并在这九个军镇部署50-80万军队。《明会典》中对九边的官兵和马匹数量有明确的记载:
边镇
(人)
蓟州
辽东
宣府
大同
山西
延绥
宁夏
固原
甘肃
合计
供养这样一支军队的军费是相当庞大的,按今天的标准,一个国家的军费应在本国GDP的3%范围内,否则将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影响。朱元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定和推行的军屯政策。军屯由卫所军队承担,规定边地军士3分守城,7分屯耕;内地军士2分守城,8分屯耕。头几年不必交税,以后每亩收税一斗,其余留作本卫所军粮。同时将商屯作为军屯制度的一种补充。
军屯在明朝初期成为军队粮饷的主要来源,据《明会典》卷28记载各边镇的原饷额是:
边镇
蓟州
辽东
宣府
大同
山西
延绥
宁夏
甘肃
固原
合计
由表可知,各边镇粮食原饷额达463万石,其中屯粮276万石,占原饷额总数60%,重要程度可见一般。其中辽东镇的粮食原饷额700000石全部来自于屯粮,这为明朝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朱元璋死后,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的发展使明朝的综合国力有显著的提高,而后又经历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八朝相对的天下太平,但已出现了宦官干政、官吏贪赃枉法、黄册和鱼鳞册的名存实亡、屯田政策(特别是军屯)的被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等社会问题。
“明亡实亡于万历”这是《明史神宗本纪》对隆庆皇帝的继任者,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万历皇帝的评价。万历在位共48年,在前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针对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涉及农业的有两点,一是重新丈量全国耕地,万历八年时,查实全国征粮田地7013976顷,比有明代“中兴之君”称号的弘治皇帝时期增加了300多万顷。二是改两税法为“一条鞭”法,对农民承担的所有赋税一律征银。
张居正的改革大大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期明朝粮食产量也有了显著的增长。
这时期粮食产量的增长除政治制度的改良因素外,玉米、甘薯、马铃薯等新品种的引进和传播、水稻在北方的广泛推广以及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好景不长,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开始了尽30年不上朝的历史,这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明代,对国家的影响是毁灭性。万历皇帝死后的明朝已是一个病入膏肓,积重难返,奄奄一息的老人了。而万历皇帝将明朝推向深渊的开始便是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后,拉开的明清之间在辽东地区长达60多年的战争大戏。
辽东战事——明亡清兴的开端
“天下安危系九边,九边之首在辽东。”辽东镇所辖疆域极广,东至鸭绿江与朝鲜接壤,北过开原、铁岭,南至旅顺口与登州、莱州隔海相望,西至山海关与京师相接。因其疆域广阔且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古便是兵家百战之地。明朝自建国始便对辽东进行了巨大的投入,不惜一切代价营建辽东的军事防御体系,并且不设州县,将辽东地区彻底的建设为一个庞大的军事堡垒。
前文曾提到辽东镇的粮食原饷额700000石全部来自于屯粮,至万历时期,屯粮政策已经被彻底破坏,辽东镇的所有开销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可这时的明朝财政早已是入不敷出,战争又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在吞噬了辽东大片明朝领土同时,又将明朝财政逼至崩溃的边缘。
战争的不断升级,使明朝政府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面对这种局面唯有增加田赋一策。增加的田赋统称为“辽饷”,又叫“三饷”,即“抚辽”、“援辽”、“平辽”三饷。
从万历末年到崇祯初年(万历的继任者为上演了炫丽的“明宫三大案”的只当了一个月皇帝的光宗朱常洛,其后为当了七年皇帝的智力低下却木工手艺胜过鲁班的熹宗朱由校,在之后便是崇祯皇帝),增收的“辽饷”共计1670万两,大抵相当于明朝政府4年的财政收入之总和。可前线的战事却一败再败,还需增加投入。反观国内,“辽饷”的加派加深了广大穷苦农民的负担,逼迫了一些不堪重负的农民落草为寇,举起了农民起义的大旗,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股飓风。国内国外的双线作战将明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上世纪美苏之间的冷战,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出台使苏联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开始了与美国长时间的军备竞赛,可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并没有付诸行动,美国一面积极发展经济,一面发展军备。而苏联却在莫须有的威胁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大力发展军备,最终被美国拖垮,导致解体。苏联的经历与明朝是那么的相似,难道当年的美国政府是从努尔哈赤与皇太极身上获得了启发?看来祖先的智慧永远都不会过时,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想这也是历史最值得让人去品味的地方。
言规正传,国内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田地荒芜,明朝的基础开始坍塌,战争在从身体内部吞食着帝国本已残缺的肉体。而中国有句古话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至此危机帝国存亡之秋之际,一场持续20多年的大灾难向帝国凶猛的袭来。
《备陈大饥疏》——历史背后的真相
崇祯二年,有一个叫马懋才的大臣向崇祯皇帝上疏,讲述了他所见的延安地区人吃人的悲惨景象,这就是有名的《备陈大饥疏》,全文如下: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子者矣。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许矣。……有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仅存之遗黎,止有一逃耳。此处逃之于彼,彼处复逃之于此。转相逃则转相为盗,此盗之所以遍秦中也。
总秦地而言,庆阳、延安以北,饥荒至十分之极,而盗则稍次之;西安、汉中以下,盗贼至十分之极,而饥荒则档次之。”
这触目惊心的内容反应了当时的真实社会情况,辽东战事的升级导致本就入不敷出的明朝政府加大军费的投入,而这额外的“辽饷”又转嫁到广大农民身上,旧赋未清,新赋又征,农民的负担日渐沉重,这时又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锐减,乃至发生这种人吃人的人间悲剧。
人吃人的悲剧历朝历代皆有,但明朝出现时期却是及其特殊的。许靖华在《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一书中曾说“我和我的同事过去30年来一直在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湖沼地质实验室从事古气候研究。通过与欧洲、亚洲、南美、北美的同行合作研究,我们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观点。我们的数据表明,自大约10ka以前的冰川融化期(Deglaciation)以来,存在全球变暖时期和变冷时期的交替。全球温度变化对地区降水有可预见的影响。在温暖时期,中低纬度温带大陆(如地中海沿岸国家)变得更湿润,而高纬度国家(如北欧)变得更干燥。在寒冷时期,情况正好相反。全球变暖在文明史上给欧洲、亚洲和北美带来过繁荣的年代,与这些年代相交替的是全球变冷所带来的饥荒与流行病年代。在历史上的小冰期时期,寒冷与干旱的气候造成了农业减产。”
明朝的天启和崇祯年间(公元1620-1644年)便是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小冰河时期。气温的降低与连年的干旱给明朝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现已山东曲阜、鱼台两地为例:
崇祯十年旱、煌,民大饥;
崇祯十一年旱、煌、疫;
崇祯十二年旱、煌、豆虫大作;
崇祯十三年大旱,煌愈炽,斗谷千钱,人相食;
崇祯十四年重复旱、煌,“斗米二金”,“寇贼蜂起”;
崇祯十五年大旱、煌,父子夫妇相食,村落无人烟;
如果局部地区的情况缺乏说服性,那么在以河南省一省为例,据郑廉在其所著《豫变纪略》中记载:
崇祯3年 旱。
4年 旱。
5年 大旱。
6年 郑州大水,黄河冰坚如石。
7年 夏旱蝗。
8年 夏旱蝗,怀庆黄河冰。
9年 夏旱蝗,秋开封商丘大水。
10年 夏大蝗,闰四月山西大雪。
11年 大旱蝗,赤地千里。
12年 大旱蝗,沁水竭。
13年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阳地震,斗米千钱,人相食。
14年二月起大饥疫,夏大蝗,飞蝗食小麦如割。
15年 怀庆地震,九月开封黄河决。”
如此惨淡的景象不免使人胆寒,气温连续20年的下降,使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连年的战事在破坏了大量耕地的同时,也使社会劳动力人数下降。如此诸多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大明王朝的国祚岂可长久?
粮食产量的锐减使社会上出现了大范围的饥荒,饥荒未过,瘟疫又来。崇祯在位的十七年,连年如此,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任凭崇祯如何的励精图治,恐也无法扭转乾坤了。
时下流行谈论“温室效应”,那么全球气温的升高会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可以谈论明朝末年罕见的自然环境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影响,那么几百年后,当我们的后代谈论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历史时,会否也像今天的我一样感叹“温室效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全人类生存的影响呢?我想,这一切都在于我们如何去书写自己的历史!
崇祯——凄凉的景悲歌
“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这是《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历史是一部宏大的百科全书,每一个王朝的每一个细节都如同一壶香飘四溢的陈年老窖,需要人们去品味,并且这每一个细节都对今天人们的决定会有参考作用。
比如粮食,这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历朝历代的兴亡都与粮食有着紧密的联系,也许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多的是去关注科技的发展,但是否同时也应该去关注国家的农业情况呢?此乃国之根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