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人民公社”的劳动效率远高于“分田到户”

火烧 2008-04-18 00:00:00 三农关注 1029
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对比人民公社与分田到户的劳动效率,指出人民公社时期机械化程度高、资源利用合理,效率远超分田到户。强调集体化优势及当前三农问题的反向验证。

"人民公社"的劳动效率远高于"分田到户"

 觅雷

     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时期和邓改革后搞的“分田到户”,哪一种体制劳动效率更高呢?
     一般人都会说:“当然是分田到户效率更高些呀,就是因为生产队时期人们太赖了,出人不出力才搞分田到户的呀。分田到户后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
     刚开始那期间,因为在生产队时经常听到“快些工作”的催促赖人声,所以我也是相信人民公社的效率确是不高的。但我是个爱观察和分析事物本质的人。最后实践检验证明:非也!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劳动效率远远高于邓之后的“分田到户”!
    
      为什么这样说呢?说具体点吧。略举三例。

(本人所在的生产队来。70年代时,本人读初中,放假时参加过生产队的各种劳动---自愿的,当时队干说我小,不大肯给我参加劳动)。我们生产队当时有约30户人,人口约180,水田约200亩,地100多亩。当时,我们生产队插田大部分用插秧机,耕田大部分用拖拉机(大队的,按计划到生产队去)95%的水田都由近百公里远的水库供水自流灌溉。新修各种宽阔的4至10米的各种道路四通八达。当时年纪有60岁以上的人可以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而在家养老,但一些人由于体力好,还是要求帮生产队放牛之类的轻忪活,小孩不到15岁以上不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为了便于机械化,我们公社大搞平整土地,大搞园田化。很多田块是几亩,十几亩的也有。)
    
     例一,耕田。生产队当时40%是大队的拖拉机来完成,50%是生产队养的近10头牛完成,余下10%在农忙时由人力完成。分田到户后,随着集体财产的被严重破坏,拖拉机不能来耕田了,再者,因为每户每处分得的田地如豆腐块大小,拖拉机来了也不能耕作。插秧机也不能用了,牛也不够每户一头,再者即使分到牛,但由于以前没学过用牛耕田,用牛的效率也大大比不上生产队的能手。所以分田到户后,许多人除部份用牛耕 外,很多只好用人力解决。为了不误季节,老人小孩都得起早摸黑齐上阵。有些连原来准备收藏起来的已经多年不用的“九齿钉耙”也只好重新上阵了。
     同是这样的田地,同是这样的人。毛泽东时代的老人和小孩不准参加劳动,而人们还要被说“懒”,但却能很好的完成耕田工作,这是因为机械化高度参与和各种能手各就各位发挥最大作用的缘故。邓时期老人小孩也大部分要齐上陈。哪个时期的耕田效率高难道不是很清楚吗?哈哈。。。当然,邓时期的人是“很积”极劳动了!
    
     例二,收获水稻。生产队时把整个生产队的稻谷集中到晒场上,然后由机械脱粒,大约几个小时就完成了。而“分田到户”后,每家每户都要额外支出购买小型打谷机不说,还要全家老少齐上陈要几天才能搞完。你总不能说人力脱粒机比机械脱粒效率高吧?哈哈。。。,当然,邓时期的人是很“积极”劳动了!

     例三,放水灌溉。生产队时由于水库水是有计划的分到各个生产队,水渠也修得四通八达,所以当时一到放水时,200亩的田地,在毛泽东时代,只要2至3个社员去就能全面准确并且最有效地把水放到所需的田地里去,哪里应多放,哪里应少放,由放水的社员根据情况来决定.,水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而“分田到户”后,一个30户人的生产队,放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至少派出一人.这样最少是30人去放水,并且由于近者多放,先者多放,会使得有的得不到足够的水.有的甚至得不到水.
     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3个人干完的事“分田到户”却要30个人去干,并且效果还比不上“人民公社”3个人干得好。到底是“人民公社”时候的劳动效率高还是“分田到户后”的劳动效率高?难道不是很清楚吗?哈哈。。。当然,原来不用出来的27个(30减3) “懒人”被 逼 很“积极”出来劳 动了!

      纵观人民公社时期,人们是“懒”一些,但由于各种资源合理利用,集体优越性明显,所以即使人们“懒”些,但工作的效率却远高于“分田到户”时期。因为那时农民们能“懒”,所以有心情经常在田野里“高歌一曲”,搞得四处是歌声;农民们因为可以“懒”却又无需担心象“上不起学”和“看不起病”之类的问题,所以心情是很舒畅的。那时的人们脸上总挂着笑,红光满面者比比皆是。可是今天呢,我们村的人们都是愁眉苦脸的,很多都未老先衰了。这种现象在全国应该说是很普遍的。否则中央为何要重“三农”题呢?当今的“三农”问题也从反面说明“分田到户”的“效率”要远远低于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十年的实践充分说明:分田到户是复辟,是倒退!人民公社好!

2008-4-17

相关文章

  • 实用主义侵蚀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 败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失败
  • 当代农村为何众口一致谴责“包产到户”
  • 兴修水利须重视大寨经验
  • 究竟怎么看人民公社的解体?
  • 亲历者说:联产承包是怎样变成分田单干的?
  • 为什么当代日本农民很不“农民”?中国人必定“农民”吗?
  • 小岗神话的迷思
  • 分田到户弊端:夏粮有望好收成,为啥农民上路抢车?
  • 和一个小老板的对话
  • 历史要求如实告诉给后代:"是什么让中国人吃饱了?"
  • 胡靖:“大包干”30年,“未富先饿”恐呈蔓延趋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