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赵本山借《不差钱》涮了一把春晚

火烧 2009-01-2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6
赵本山借《不差钱》小品涮春晚,回顾其春晚之路,展现其喜剧风格与人生轨迹,分析春晚相声与小品的演变。

赵本山借《不差钱》涮了一把春晚  

我原以为,今年的春晚,本来是赵本山的晚春。看了今年的春晚,我的想法变了。今年的春晚,已经是赵本山的深秋了。到了深秋,严冬也就来了。小沈阳、毛毛根本救不了赵本山。  

赵本山能够“老死”春晚,是他原先不曾想到的,他知足了。在他老了去的过程中,相声没落了,小品红了。春晚开始是用歌舞、后来是小品挤兑相声。春晚成功地把相声边缘化,也不可救药地沦落到靠赵本山经营春晚笑声的地步了。春晚的笑声成了赵本山的“专利”,春晚也就成了赵本山的的春晚了。  

其间,坊间好不容易出了个郭德纲,为颓势的相声挽回了一点人气。想不到物是,首先站出来说不是的竟是一批相声界的过气腕儿,异口同声地郭德纲的相声“俗”,登不了大雅之堂,自然也就难上春晚。   

其实,郭德纲的相声与赵本山的小品相比,是俗的不相上下,但是绝对不比赵本山的小品“缺德”。如今年的小品《不差钱》同样沿习了赵本山小品的“缺德”系列。为上“星光大道”,想先请老毕吃饭,这本身已经有点邪门,忘了带钱包又买通饭店服务员一起忽悠老毕,就又有点不上品了。尽管“结果”是老毕买的单,挽回了一点这个小品的德势,但还是让人隐约看到了赵本山春晚小品的人生轨迹。  

不同于《买拐》、《买拐》等展示的是无良小人的小聪明,赵本山这次借《不差钱》涮了一把春晚剧组,为自己的人生出了一口气。  

当年,老赵也有过数次被春晚剧组拒绝的经历。最早可追溯到1987年。当年,赵本山的小品已经在东北小有名气,某次,姜昆把他的演出录像带捎给了春晚剧组,随后,春晚剧组首次邀请他赴京面谈。赵本山所在单位很重视此事,专门为他买了10瓶茅台酒作为送给春晚剧组的礼物。从小到大没有送过礼的赵本山,坐火车赶到了北京,可他一不知道怎么送礼,二不知道该把礼送给谁,结果因此得罪了人。可想而知,赵本山当时有多郁闷,他把自己关在宾馆,一天喝一瓶茅台,到了第11天,酒都喝光了,他干脆回东北去了。   

1988年,春晚提前录制了赵本山的节目。当时,赵本山兴奋地告诉铁岭老乡们:等春晚播出时,关注他在哈尔滨分会场的演出。结果因为录音不合格,赵本山的节目被临时取消了。   

1989年,赵本山再次被“忽悠”了。当时,他为春晚准备的小品《老有少心》顺利地通过了审查。可临近直播,某位编导说:这个小品东北土话太多,南方观众听不懂,能改改吗?赵本山就问他:“咋改?改成北京话?”这次,赵本山又打道回府了。三次被拒,直到1990年,赵本山才凭借小品《相亲》第一次亮相春晚。   

自1990年后,赵本山就成了春晚的常客,只在1994年那次,他没有露面。那年,赵本山因为家里有事,推迟了向春晚剧组报到的时间,而这却惹怒了春晚导演组,给赵本山开出了“封杀令”。   

如今赵本山“不差钱”了,那么 “差”什么呢?他用《不差钱》告诉我们,尽管他一直在演小品,但是并不“差”大智慧,“差”的是表现大智慧的时机。在赵本山春晚的深秋,这个时机显然到了,而春晚剧组显然没有认真对照春晚的历史“经验”,成就了赵本山的最后一击,还拉上老毕陪涮。  

当赵本山离开春晚,也合该是小品衰了,相声重新响起来的时候。  

2009年1月26日  

相关文章

  • 透析市场经济中的“赵本山文化”现象
  • 赵大叔买地(完整版)
  • 谈谈赵本山的小品——一个逐渐被钱湮没的文化符号
  • 山寨春晚小品:赵大叔买地
  • 透视“赵本山购买飞机”现象
  • 文化艺术要体现人民性--再谈小沈阳现象
  • 小沈阳走自己的路,让我们无路可走
  • 小弩:续说都谁不差钱
  • 一个高尚全,三千赵本山
  • 说说都谁不差钱
  • 透析“赵本山文化”现象
  • 祝贺小沈阳一等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