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南京人看《南京!南京!》与靖国神社

火烧 2009-05-03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讲述南京人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与情感,提及电影《南京!南京!》及靖国神社,反映对倭国态度的不满与反思。

作为南京人,生长、学习、工作及生活在这里,我们不说,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那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是这个美丽城市身上永远的伤痛。

三月、四月和五月,是我们这里的春天。此时依渐乍暖还寒,大地复苏,清风和煦,春意盎然。

南京是一座历经千载底蕴极深的古城,却又总是愈久弥新。每个春天,我们抛去残冬的阴晦和凄凉,抖落身上的惰性与漠然,我们走出家门,走在城市的街道上,走到郊外的山野里,我们身处青山绿水,依傍劲松弱柳,亭台楼阁,古城新貌,梅花芬芳,樱花璀璨。。。

四面环山,南京的酷暑是闻名的。而因为没有暖气,干冷的冬天又是绝对难熬的。地处江南,春天之美美不胜收。可是,这里的春天却又极为短暂,绚烂之盛宛如逝去之速。于是,我们惜春。

南京之美,让我们感谢自然的慷慨。

可是,南京曾经遭受的苦痛,让我们嗟叹苍天的冷酷。

然而春天又是播种的季节。是未来的种子。

《南京!南京》,会给未来播种一颗什么样的种子?

在首映式上,陆川涕泪交加,表示这四年拍摄过程的“不易”与“太难”,让我对其的奉献与执着顿生敬意。于是,真心希望陆川及该片主创人员的辛劳换来的是一部上佳之作。果如其言,该片的视角确实“崭新”:以一个倭军士兵的视角看待这场屠杀,并且最后这个刽子手因为“人性”的感召,自杀了。出于对其技术能力的谅解,我不愿就该片对屠杀与强奸过程的描述发表评论。然而,在这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里,强加给恶魔以“人性”,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我陈老头孤陋寡闻,从未听说在参与大屠杀与大奸淫的十数万倭军士兵中间曾有人因杀人奸人太多而自杀,即便倭人是如此热爱自杀的民族。但是,绝大多数倭人对于“南京大屠杀”乃至那场侵略战争的态度实在与陆川片中那个自杀的士兵完全不符。

倭国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礼貌的国家。有人说过,倭人可以因为在拥挤的地铁中不小心挤了你一下而鞠躬致歉,却绝口不提曾经杀戮南京三十万无辜平民。(或许并不是“绝口不提”,倭国的学者热衷于探讨的是,被屠杀的到底是三十万,或是二十万。而探讨的结果往往是三万、四千。。。甚至说,“所谓‘大虐杀’根本完全是一个谎言、、、”)

如果您有耐心看到本文的此处,请链接进入http://v.ifeng.com/his/200811/1f59f62e-fd8f-4a08-a3cf-874043ebceed.shtml#1f59f62e-fd8f-4a08-a3cf-874043ebceed 你会看到发生在靖国神社前的一幕,看到倭人的真实面目,看到当今倭人也会打人的(因为那人被当做中国人),而且可以打的很惨。

再链接进入http://v.ifeng.com/his/200811/1f59f62e-fd8f-4a08-a3cf-874043ebceed.shtml#66be0c89-7eda-4482-ba9f-f0d262a4a789  你会看到倭人是如何防范中国人的。

看了以上两段视频,你会知道,时至今日,倭人的总体民意是如何自傲偏执,施暴者众多,而秉持正义和人性的又是多么缈少几近于无。

如果一个人犯了罪却不思反省,受害人是没有义务代替他反省的。

如果一个民族伤害了别的国家,百般抵赖之余,对受害国的国民不但没有歉意而仍然拳脚相加,那么受害国对其是不应该继续保持所谓“理性”的。

有人故作“理性”,声称,我们记住历史,但不是记住仇恨。

作为受害者,我们自然会悲伤与愤怒。悲伤是我们的人性,愤怒是我们的权利。被伤害而不知或不敢愤怒,是愚昧而且怯懦。

农夫与蛇的故事,如若农夫幸未被咬死,他要反思的是自己对于蛇的仁慈。

“以德报怨,然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说实话,我们真的不愿回首1937年的那场惨剧。尤其是不愿让悲伤与耻辱破坏这样美好的春天。

然而,为了春天的长久,有时事情是不得不记住的,有些道理是不得不说清楚的。

(本文在说到日本时,用的是“倭国”。“倭”见于我国唐宋时期的文献,不含有侮辱鄙视的成份,如果倭人称中国为“支那”不含同样的意思的话。)

相关文章

  • 匪言匪语之十:从“鬼子”到“角川”
  • 另一种逻辑--《南京!南京!》历史视野与哲学思考
  • 司马南:顺着《南京!南京!》拐了!拐了!
  • 《南方周末》是日本人办的,还是二鬼子办的?
  • 《南京!南京!》不是反思人性,而是宣扬兽性
  • 《南京!南京!》: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 试问那帮孱头,凭什么让人家日本人道歉?
  • 中国人都是该杀的!?——《南京!南京!》观后感
  • 《南京!南京!》竟唤不醒一些人的良心
  • “南京”电影引动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再度交锋
  • 司马南:从“高等华人”的角度析电影《南京南京》
  • 麻生太郎应当到南京祭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