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学的是汪精卫--简评吴建民在美国高喊韬光养晦

火烧 2009-06-0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吴建民在美国公开提出韬光养晦至少管一百年,引发热议。文章分析其与公众理解的韬光养晦不同,强调策略的隐秘性与历史典故,揭示其背后的政治意图与语言艺术。

其实吴健民同诸位理解的韬光养晦是不一样的  

近日,前驻法大使、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健民先生在美国华盛顿讲,韬光养晦至少还要管一百年.此话一出引来网络热议。归结到一个主要观点认为吴健民先生有出卖俺国核心机密之嫌疑。可能吴先生看了这些文字,都会忍不注的偷着乐,因为他深知,他的韬光养晦和一帮草民理解的韬光养晦是不一样的。  

韬光养晦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荡寇志》第76回有:“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韬光养晦的意思,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历史上最有名的有关“韬光养晦”的典故,则出自《三国演义》。其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骗城斩车胄”载:“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两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两人乃不复言。”一日,曹操摆下酒筵来试探刘备的野心,问刘备天下有哪些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叱咤风云的一些人名,就是不提自己。《三国演义》载:“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按照韬光养晦本来意义,若要此计成功,必须高度机密。试想,若勾践和刘备一开始就告诉夫差和曹操我在行韬光养晦之计,可能小命早没有了,又怎么会有三千越甲的吞吴之举和三国鼎立之势。除非吴健民先生认为美国人还处在没进化的原始状态,不知韬光养晦本来意义,否则吴先生断不敢告诉美人俺国要行韬光养晦之计。  

为什么吴先生会明目张胆地告诉美人呢?实则吴先生和美人都深之这个韬光养晦不是那个韬光养晦.政治这个东东有时有点搞笑,拿历史上来说,当年燕王起兵造反不叫造反叫"清君侧";汪精卫卖国投敌不叫卖国叫"曲线救国"。这些历史人物都知道,"千秋功罪后人评说"的道理,他们谁也不想落个千古骂名。故对一些东东,或顾左右而言他,或没零两可,搞一些似是而非的东东出来。况中国语言太丰富,太博大精深了。不是有"假作真时真也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么。  

吴先生和美人的这个韬光养晦是什么呢?其实地球人都知道,只是不好说破而已。今天,俺也不想说破。只是吴先生不该把历史人物陷于不仁不义的境地。

相关文章

  • 钱昌明:“崇洋媚外”思想从何而来?——漫谈近代中国社会“团团转”怪相
  • 南海问题,岂容以小欺大——兼与吴建民商榷
  • 有霸权存在,中国能和平崛起吗?--评吴建民和平崛起论
  • 南海争端,中国应该有更多的危机感---评吴建民“克制是种自信”
  • 司马南:李鸿章外交能力,不逊于吴建民
  • 高调宣传自己是“韬光养晦”这还能是真的吗?
  • 老骥:怎样当好外交官?—谨以此文献给建国61周年
  • 与吴建民前院长讨论“抵制日货”
  • 谁是我们中国最大敌人?“韬光养晦100年”的汉奸吴建民!
  • 安内动向:吴建民们说的 “不是人话”
  • 劝君莫当“精英贱民”--吴建民之流的大致特征
  • 带核把子的男人入不了美国的后宫--吴建民韬光养晦纯属自欺欺人之举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