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产业研究

中国人还会生产牙膏吗?

火烧 2012-12-05 00:00:00 产业研究 1060
文章探讨中国牙膏行业现状,指出外资垄断导致民族品牌式微,分析外资控制市场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振兴民族品牌的策略,强调民族品牌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中国人还会生产牙膏吗?(时事点评)

  张魁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12月05日 第 05 版)

  两面针刚发布的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牙膏收入仅为4600万元,而2003年最辉煌时单年销售就达4.274亿元,市场已萎缩到不足当年的1/4。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牙膏市场已形成高度集中的垄断竞争,基本上是宝洁、高露洁、联合利华三分天下。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只是国内牙膏市场基本上是宝洁、高露洁、联合利华三分天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外资进入我国后,很多地方国有骨干企业也都落入了“合资-亏损-外方独资(控股)”的“圈套”。我们要“利用外资”,结果反而“被外资利用”,企业品牌和市场一并“拱手相让”了。比如,宝洁系列吞没了我国日化用品市场,我国的许多高端制造业“排头兵”企业也纷纷落入跨国公司“囊中”。据统计,在化妆品市场,外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已接近90%。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外资市场控制率警戒线标准(通常为20%,一般行业为30%,少数竞争性行业50%)来衡量外资对我国产业市场的控制率,亮起红灯的行业已经很多很多了。

  为什么我国的民族品牌“被”慢慢消失了呢?在笔者看来,除了我国民族品牌本来就不多这个原因外,重要的是我国民族品牌的市场价值与现实意义被大大地忽视了。前几年,民间有一种公开的说法叫“外资并购:99%中国品牌被贱卖”。据介绍,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兼并和收购竞价之比不超过1∶7或1∶8,而现在国际上,公司竞价20倍至25倍已经是司空见惯。如法国达能集团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欧洲纳比斯公司,相当于其资产的27倍。而我国徐工品牌价值被评估不低于80亿元,但却差一点以20亿元的价格卖给美国凯雷。

  我国的民族品牌正“被”慢慢消失的尴尬事实,让国人很悲催,因为没有民族品牌就没有市场话语权。当市场陷入垄断竞争后,商品价格就不再由成本和市场决定,而是由垄断集团决定,想涨价就涨价必然成为现实。比如,从今年1月1日起,包括婴幼儿奶粉、护肤品等在内的730多种商品进行了新一轮的关税下调。关税下调本应“让利于民”,然而,让利关税没有让民得利,却变成了外资的新利润增长点。

  让民族品牌重新崛起,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历史的责任,因为没有或缺失民族品牌不只是没有市场话语权那般简单,而是事关国家兴衰与未来。在笔者看来,要让民族品牌重新崛起,一是应实行培养和保护政策,对现有的质量好、市场信用度高的民族品牌给予国家保护;二是以合适的价格适当收回曾经被贱卖的大有市场前景的民族品牌;三是以积极的税收优惠,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民族品牌;四是真正与国际接轨,学习外资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十八大吹响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令,恢复和振兴民族品牌、民族经济已刻不容缓。

相关文章

  • 杭州6家公司价格违法 沃尔玛好又多上“黑榜”
  • 雀巢同和黄中国医疗建合资公司 涉足中药领域
  • 外资8亿逆势进军国内白酒市场 茅台邻居获投资
  • 李克强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 称将加大对外开放
  • 中国被美忽悠高价囤大豆
  • 南孚电池被外资兼并的内幕
  • 白益民:东海问题是美国搞出来的
  • 罗氏明星药物“达菲”安全性受质疑
  • 英雄钢笔250万贱卖49%股权 总资产曾超7亿
  • 外资零部件巨头在华蚕食市场 本土突围乏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