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单干与农业机械化

火烧 2023-04-26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探讨单干政策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分析改革前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变化,指出土地承包后生产规模缩小导致机械化停滞,同时揭示农村劳动力与役畜数量增长的现象。

  在改开年代被广为宣传的“四个现代化”中,有一条是农业现代化。毛主席也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却因为取消集体化,陷入了十余年的“曲折发展”...

  在改革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进度就已经初具规模,1978年,在15亿亩的耕地中,机耕面积占了40.9%,大中型拖拉机数量从文革前的7.26万台增长到55.7万台,小型拖拉机数量从文革前的4000台增长到137.3万台。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使70年代可以在农业投入人力不再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连年稳步增长。(1970年一产劳动者27811万人,粮食产量23996万吨;1979年一产劳动者28692万人,粮食产量33212万吨)

  土地承包后,每户耕地面积从数百亩下降到8.35亩(数据来源:《新中国经济建设简史》),每块耕地平均只有不到1亩,迅速从规模化生产转为了类似旧社会的个体生产。以及农户分割集体资产的过程中出现的浪费现象,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下降。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从1979年的42.4%,下降到1985年的35.6%。

  生产规模恢复到个体经济,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伊川县志》举例:

  1979年后,伊川县农业机械迅速发展,但土地承包后,生产规模变小,履带式及其它各种大、中型拖拉机难以发挥作用。

  虽然机械化停滞,但由于农村教育体系的荒废(高中毕业生减少3/4),农业劳动者数量得到了快速的增长;1979年一产劳动者28692万人,1983年增长至31209万人。且畜力也得到了发展:70年代役畜数量稳定在5000万头左右,1979年为5029万头,1985年飙升至6646万头,飙升的役畜甚至挤压了肉用牲畜的数量。

  耕作又趋于恢复使用耕牛。

  ——《东兰县志》

  当然有人会说:但农机总动力在一直保持增长啊?的确,农机总动力一直在保持增长。但农业机械化水平停滞倒退了一段时间,只能证明生产关系倒退带来的浪费现象。

  以辽宁省灯塔县举例;

  灯塔县1981年3月开始试行包干到户,到1982年2月,实行家庭承包和专业承包到户的生产队占94%。1987年,大中型拖拉机是1979年的475%,手扶式拖拉机是319%,但是耕地用的农具、以及机耕面积只有1979年的一半。

  插秧机、播种机的断崖式下降更是惨不忍睹——灯塔县1979年有703台播种机,1986年只剩26台。插秧机从59台下降到4台。

  为什么灯塔县拖拉机大幅度增长,但机耕水平倒退了呢?答案很简单,在单位耕地面积断崖式下跌之后,单纯拿来耕地不划算,多出来的拖拉机都拿来运输了。后来的出版物这样评价:

  现实上看来,改革带来了巨大动力。人们起得更早,劳动更卖力,在田里待得更久,原来大块的田地可以按部就班的耕种,现在人们小家小户的分散开侍弄。这并不和近年来拖拉机数量猛增的事实相抵触,大部分的拖拉机根本没用在田里,而是用在农田和公路之间的运输上了。小块而且分散的农田使得拖拉机十分浪费,但是农民们必须有一定的农田工具和设备,他们不得不进行这种过度投资。

  而有些地区的情况可能更糟糕,小型拖拉机保有量也在倒退:

  1980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耕作动力折价归农民个人所有。1981年,全县仍有中型拖拉机64台,7217匹马力;手扶拖拉机402台,4820匹马力。到1984年,中型拖拉机减为31台,1185匹马力,手扶拖拉机减为313台,3756匹马力。

  ——《东兰县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