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滠水农夫:连根拔起的“城镇化”让农民老无所依

火烧 2017-05-25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城镇化推进导致农村老人失去土地,养老方式受阻,生活陷入困境。土地流转后收入有限,生活成本上升,老人被迫外出打工,生存压力巨大。子女无力养老,国家政策未有效改善,农村老人面临老无所依的严峻现实。

  随着年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将被迫结束城市的打工生涯,农村的老家成了唯一的归宿。对于这些老年农民工来说,虽然农村缺少挣钱的机会,但靠自己尚存的劳动力种几亩田地,自给自足,也基本上可以解决养老问题。

  但是,席卷全国的城镇化浪潮,在政府推动下的土地流转,将彻底堵死老年农民工返乡的退路。以地养老的梦想破灭,农民面临老无所依的困境。

  目前,上述现象在很多地方已经呈现端倪。土地流转前,农村老人可以通过种地,搞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副业,过上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而土地流转后,收入则主要是有限的土地流转金。老人们不仅失去收入来源,生活陷入困顿,而且被迫脱离土地,改变长期习惯的农耕生活,失去精神寄托,在心灵上受到严重创伤。但这还不是最紧迫和重要的,现在农村老人面临的已经是最低限度的生存危机。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农村老人哪怕还有一点劳动能力,都要想方设法寻找挣钱机会,尽管机会不多,而且报酬低廉,劳动强度还不算低,但他们只能忍受,这一切只是为了使自己活着。

  有老人说:“以前种田是半年辛苦半年忙,现在一天不搞都不行。”农民失去土地后,失去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日常开销明显增大,处处都得花钱,即使勉强能够打些零工补贴家用,也是捉襟见肘。更何况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显然,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养儿防老”难以指望。中青年农民正在为他们的生活打拼,残酷的社会竞争已让他们背着沉重的包袱自顾不暇,又岂能指望他们为养老再付出?这不仅仅是道德的问题,深层的原因是社会的问题。

  整个社会贫富不断拉大,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而绝大多数普通人则日益陷入相对贫穷的陷阱,整个社会机制失去维持动态平衡能力,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抽瘦补肥,劫贫济富,掠夺在社会金字塔一层层传递,最终的承受者必然是社会底层的最弱势群体。无疑,农村老人就非常不幸地属于这一类。

  近些年来,社会学家调查披露,在很多农村,老人自杀现象极为普遍,老人们说,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可靠,这些老人已经把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看成很自然的事,甚至在一些农村形成了社会风气。如果连根拔起的城镇化继续下去,谁能预料农村老人自杀现象不会愈演愈烈!

  农村老人辛劳一生,活到老做到老,一生作牛马,他们没有什么过高的奢望,不过是想在生命晚年有一个起码的生存保障。而现在情况是国家财政收入连年增加,却很少去改善这些农村老人的生活;而靠子女养老也不现实,仅存自给自足的土地养老又要被城镇化夺走。

  对这些农村老人来讲,老无所依怎么说都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话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