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何慧丽乡建路的发展逻辑

火烧 2013-07-31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探讨何慧丽10年乡建路的发展逻辑,聚焦农民合作与绿色产业,分析其推动合作社、文艺队及城乡互助实践,强调发展机制与经验积累。

  2003年10月是何慧丽老师到兰考挂职副县长的第3个月,也是我们正式结识的时间。那时,我还是河南大学普通的一个本科二年级学生,也是三农发展研究会的成员。10年来,我一直都在参与着、关注着兰考的新乡村建设实践活动,人生经历也从当初的大学生乡建志愿者到硕士生、博士生和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看到《南风窗》记者石破写的“何慧丽10年乡建路”,颇有话说。

  何慧丽在乡建中赋予自己的使命:一为农民合作;二为绿色产业。对此,我深以为然。但是对她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所留下的“失败的是现象,成功的精神”的自我评价,我宁愿相信是何老师的歉词,而不是她的真实想法。也就是说对此我不能苟同。

  在我看来,何慧丽的10年乡建路,即便谈不上十分成功,也更不能说是“失败”。由农民合作搞绿色产业,到“教授”“卖大米”、“快乐猪”、倡导开办国仁城市互助合作社和郑州国仁超市,再到别离开封回归家乡灵宝市小秦岭脚下创办弘农书院,在这一路不断自我否定之肯定后,何慧丽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她所谓的甘为探索者、先行者之精神,而是新农村建设之发展经验,或者说是真实的发展机制。

  2003年国庆节调查时,何慧丽讲到了农民的“一家两种”现象。农民种的花生,刚从地里收回来的时候有一股刺鼻的农药味。对此,农民说这样的花生他们自己是不会吃的,他们如果准备自己食用的话,会选一片土地出来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进行专门管理。这可以看作何慧丽将发展绿色产业视作自身使命的思想源头。

  然而,如何来发展绿色产业呢?她找到的理想路径是推动农民合作,发育各种组织。于是,10年来,在她的推动下,开封市包括兰考县在内的很多个村庄纷纷成立起了合作社、老年人协会和文艺队。但是,在学界普遍认同的“合作社的平均寿命只有两年半”的市场与社会环境下,合作组织的命运多桀也在情理之中,非人力所能为也。

  对此,何慧丽也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她后面走的是两条路:

  一是力推要发育农民的合作文化。显然,重建文化相比于成立组织来讲,非一时一地之功所能为也。然而,即使如此,何慧丽团队(在早期以中原油田退休工程师衡生喜、兰考县原政协副主席秦君芝、原兰考县第一高中校长赵平阁、原兰考县文化馆馆长马宁等人为主,后来有一些变化)在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发动了秧歌、腰鼓、盘鼓等群众文艺队的建设活动,他们甚至将农民合作文艺队多次带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河南大学的高校舞台。

  二是她也有意推动企业家们参与城乡互助的实践中来。她所推动的“购米包地”、“购猪认养”、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和国仁超市等事情,均有较为觉悟的企业家和商会群体参与的,她一直希望能引导社会消费潮流的企业家群体站出来承担这一有利于绿色产品合作社发展和食品安全的使命。

  正因此,在我看来何慧丽的乡建路并不失败。因为以王继伟为代表的农民精英,多年来带领社员,一方面突破了合作社的宿命学说,推动合作社逐渐摸索出了合乎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又在合作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效,逐渐摸到了一些“门路”,先后发动了村庄秧歌、腰鼓、盘鼓、广场健美操等大众文化形式,使合作社的向心力不断得以增强,为合作组织的发展累积了强大的势能。

  此外,他们也与一些进行绿色销售的商家和企业家形成合作关系。虽然在这一路上,大浪淘沙,一些组织消失了,但那也是发展中的必然,毕竟谁也不是“造物主”。也正因此,当何慧丽决定别离开封、回到家乡的时候,她花了半年时间重整豫西村庄群众文化、与一些信奉儒家文化的企业家们合作起来,成立“实践与教育相结合”的弘农书院、以改造人心和践行有机农业的方式重建能使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系统。

  合作文化之构建,需要一种新型商业观的支撑。见利忘义,一味地钻制度的“空子”的畸形商业文化,是无法让躁动的人心平静,无法让农民去生产真正的绿色产品的。因此,构建合作文化,即是要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人的生命意义系统,将人们从欲望的鸿沟中拉出来,使大家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在无止境的金钱追求上,人生的价值具有多元性,物质财富只不过是众多财富形式之一,而且获取物质财富的目的是为了让生活更有意义、生命更有价值。欲望少,心就能平静,心平则气和,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才能得到有效调适,也才能自觉、自愿参与到绿色产业的推广与发展事业上来。以此为基础,作为生产者的农民,才能在“修身”中“换位思考”,为消费者着想,通过诚实守信来重构与消费者的关系,生产出真正的绿色产品。

  也就是说,只有从传统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元素,从儒家文化中汲取思想精髓,才能真正地让大众“正心、修身”,才能“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才能形成“重义尚利”的新型商业文化,进而才能构建出与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合作文化,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生态社会建设的进程。

  由此可见,何慧丽10年乡建路上的诸多阶段性的现象,都是在一定的有限条件空间下实事求是、踏踏实实下来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需要一种整体性的视角,以发展的眼光,包容的姿态来看待。

相关文章

  • 文革中的农村一景
  •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
  • 马社香:毛泽东支持山西试办农业合作社的理论依据
  • 捍卫社会主义绝不是仅在口头上
  • 贺雪峰:建设用地里头有资产?——评周其仁的一个观点
  • 杨云标:从劳动号子到合作社丰碑的历史怀念
  • 何慧丽:爱生活爱故乡就是促进乡土社区新型现代进程
  • 马也:共产党和农民
  • 澳大利亚:合作社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 王东宾:构筑美好世界的合作社企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