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谈“拼爹资本主义”下的青年出路
汪晖探讨拼爹资本主义下青年的出路,强调青年需反思历史,寻找新问题,与社会建立联系,体现自我奋斗与集体作用。
近日,汇集了45名青年艺术家、200余件作品的“旋构塔·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行。同时,策展人鲁明军与著名学者汪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的跨界对谈——“历史、革命与当代青年的思想构成”,也在首都图书馆举行。
汪晖认为,要讨论青年问题,必须先界定自己与历史的关系。“当下,每个人追求自我的结果是人的同质化,从幼儿园到高考再到工作,人们成功地把自己转化为商品,生活进程被这种逻辑所控制。”
为此,汪晖主张回望20世纪,对青年重新进行观察和讨论。“1916年出版的《新青年》是一种新政治产生的开端,因为它提出了诸如语言文字、教育、妇女、伦理等新问题。”汪晖说,“但从五四时期延续至今的政治模式,正在逐渐衰朽,我们需要寻找新的问题。这种新,不是拒绝传统,而是在跟过去决断的同时,反思和吸纳处于关键历史节点的可贵思想。”
罗岗以作家方方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为例,说明了当代青年的集体共鸣。“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体现的是青年乐观、向上、积极而具有野心的青年梦想。而以涂自强为代表的当代青年,是一群在‘世袭资本主义’或‘拼爹资本主义’的环境下,难以仅仅通过劳动来改变个人命运的青年。”
罗岗说:“资产阶级文学中产生了一系列如浮士德的个人英雄形象,但个人主义包含的这种能量在当今似乎已经耗尽。”汪晖认为,尽管社会环境堪忧,青年仍需像上个世纪的新青年一样,在自我奋斗的同时,与整个社会发生更广泛的联系,思考个体及集体能产生的作用。
相关文章
- “拼爹资本主义”再现?
- 汪晖:人民战争、群众路线与官僚政党自救的力不从心
- 汪晖对话前西德总理施密特
- 凤凰网们篡改汪晖文章标题 要兜售什么私货?
- 汪晖两会访谈: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农业保护
- 从学术攻击到“暴力学术”——杨奎松两批汪晖的案例分析
- 《高家村》中文版自序——底层立场的文革史
- 论杨奎松的政治必杀技 兼论公知与五毛的辩证法
- 汪晖:中国政治新趋势——从三中全会谈开去
- 杨奎松的两张面皮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