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李克强英语演讲引争议

火烧 2011-08-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李克强在香港大学用英语演讲引发热议,正方认为展现开放姿态,反方则强调母语重要性。文章探讨语言选择背后的文化主权与全球化议题,指出香港大学为汉英文化结合体,争议或可就此消解。

  李克强副总理在香港大学演讲时,好生展示了一下他的英语水平,也让大家在赞扬他的英语水平好生了得的同时,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好生激烈的争论。

  正方认为:香港的法定官方语言有英语,香港又是国际化都市,同时李副总理也指出香港大学不但属于香港和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因而李副总理用英语演讲一部分,正好形象而直接地展示出中国要进一步开放的姿态,正是泱泱大国博大胸怀的生动体现。

  反方认为:这是中国人面对中国人在演讲,理应说母语。香港虽然是国际化都市,但其英语传统恰恰是原先殖民时代的耻辱的烙印,应当用强化母语来逐渐清除,而不是有意无意之间又继续强化,否则不足以体现香港回归祖国在文化血脉上的伟大历史意义——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笔者以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我们处在今天这个内外大变革的时代。假如经济全球化能够进一步推进政治的全球化乃至文化的全球化,则不管是李副总理在香港大学用英语还是假如美国国务卿在美国孔子学院用汉语,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就是孔子和莎士比亚的与时俱进而已。但如果我们不愿让文化也来全球化,一定要维护母语传统或者说文化主权,则本国领导人在本国学校面对本国人演讲,自然还是以母语为得体——就像法国人至今还在坚决抵制所谓“英语霸权”那样。

  演讲不过是与更多的人谈话,只要交流顺畅,语言不过是工具,我们犯不着给它附着更多沉重的东西。过去学都德小说《最后一课》和如今为黑龙江方正县布置的日语标牌而激愤,那是因为我们都固守着母语也是国家和民族血脉的理念——当然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种难以消除的普世价值。其实大家只要一看李副总理身后挂着的铭牌,就可以不再继续争议下去——香港大学本就是汉英文化的结合体耶。

  

相关文章

  • 好莱坞渐成美军方“宣传部”
  • 美国民主基金会是促华“新闻自由”幕后金主
  • 熊蕾:美国的舆论霸权是怎样建立的
  • 《起义报》:西方企图彻底摧毁阿拉伯文明
  • 解读《KONY 2012》:一个新科技时代的战争宣传片
  • 美国政府是怎样加强意识形态宣传的
  • 前苏联解体与美国政府的秘密战略
  • [独家翻译]谁在统治美国?
  • [独家翻译] 谁在统治着美国?(上)
  • 美互联网战略对我政治文化安全的严峻挑战及其对策
  • 刘伯松:英雄式的神话,令人不安的战地报道真相
  • 桑博:丑化,辩诬,还是思考?——看伊朗电影《一次别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