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理想之旅

杨帆:完整准确地理解胡锦涛同志关于“坚持改革”的思想----杨帆对《南方周末》报道的评论

火烧 2006-03-17 00:00:00 理想之旅 1038
文章围绕杨帆对胡锦涛改革思想的解读,结合南方周末报道,探讨改革公平性、新左派与自由派冲突,以及私人寡头垄断现象,反映改革进程中的思想碰撞与社会反思。

                   

完整准确地理解胡锦涛同志关于“坚持改革”的思想

----------杨帆对《南方周末》报道的评论

《南方周末》曾经是我的老搭档,这是第一张进北京的南方报纸,把香港报业的市民化新风格带进了北京,也不乏人文思想,非常畅销。 大概10年以前, 其资深记者鄢烈山,年轻记者何保胜来北京约稿,大概还请了徐友渔等, 一起吃饭照相。以后3年之内为我设立专栏,发表十几篇文章,第一篇就打响了,叫做《为第三代人争公平》。以后还有《改革成本与改革收益》,大概1995年就提出要坚持改革的公平性,不能把改革成本由社会大众负担,而把收益由少数人占有。 10年以后在反思改革中终于成为社会共识,令人感慨。 是《南方周末》,帮助我在社会世俗化的过程中,扩大了思想影响,成为一位“报刊经济学家”----这在主流派眼里是学问不规范的代名词,我却以为荣耀----现在则是“网络经济学家”。 在报刊上以民众语言阐述人文思想和经济问题,其实非常不容易。 我是经高人指导,锻炼三年,才学会这种笔法的。我还应《南方周末》之邀参加3。15消费者维权,当时的社长是一位女士,叫江一平。

后来《南方周末》钱纲代表北京方面的自由派做了主编,把我们当作“新左派”和民族主义进行封杀,撤消了我的专栏,整版刊登张维迎和樊刚关于改革的长篇对话。我和卢周来联名投稿进行商榷,他们不登, 我通过陆建华去交涉,他是双方的朋友,结果竟然也是不行。以后在没有登我们的东西,这样的报刊不在少数,一部分持新自由主义观点的总编自动串联,有一份封杀“新左派”和民族主义学者的名单,形成了“市场中自动形成的私人寡头垄断”。

2000年以来,中国的自由主义演变成为新自由主义, 对于自由的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他们把自由,变成了强者压迫弱者的自由。比如:他是主编,是经济学院院长,他就认为可以不发表他不喜欢的观点,不让他不喜欢的学者上讲台,这是他的自由。 进一步就出现互相沟通,大家都不发表对手的文章,不邀请对手参加会议等“私人寡头垄断”。 他们只反对政府垄断,不反对私人垄断。 按照这样的强者逻辑,当年毛主席发动文化革命也是他的自由了? 政府封杀《冰点》也是他的自由了? 你还抗议干什么?

我说中国的“自由派”包括经济学主流派在内,为什么搞得这么臭? 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 也不仅仅是因为拿了什么人的钱,更不是政府的压力(这样实际上会提高被压制者的声望,我们大家应该有共同的体会)。他们之臭,是因为他们自己背弃了民主理想,而且把自己理论的基石---自由,歪曲为强者压迫弱者的自由。

这次《南方周末》采访我, 还是不错的。他们终于承认了“非主流学者”的存在,报道的内容还是客观的,能够发表也属不易,删掉了大量精华的东西,非常可惜。 这说明,反思改革不可能离开“非主流学者”,和广大人民群众。

现在有那么几位历史上改革的设计者,他们垄断改革设计权,一直抵制对改革的反思。 在2004年底,他们说朗顾之争搞乱了思想,提出“2005年是改革年”。是我们非主流学者针锋相对地提出,2005年是爱国年,和反思改革年。 现在,“反思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他们不得不承认了, 但是拒绝和我们对话,要接过“反思改革”的口号, 纳入自己的轨道,进一步垄断“反思改革”的话语权。

有些人急于跳出来说什么“形成改革共识,再铸改革辉煌”, 把这次反思与前两次相提并论, 未免是得意忘形。我看,他们在没有资格主导改革,更没有资格主导反思改革。 改革已经涉及人民根本利益, 影响国家基本安全, 甚至危及国家基本合法性, 只能够经过全体人民充分的讨论,才能重新达成基本共识。 绝不可能再由上边少数人发话,少数人策划来强迫人民达成共识。

现在最大的改革,就是政治民主。最直接的民主改革,就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讨论改革问题。 这就是自由,就是民主,就是我们盼望多年的政治改革,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开始。 那些极力压制和歪曲反思改革的人,才是真正的反对改革。 他们是利用改革名义帮助强势集团获取非法利益,这是假改革真掠夺,只能遭到人民的反对。

现在正确地反思改革,与推动改革完全是一致的。  改革,应该改变机制。不再是少数精英的室内策划,说了不做,做了不说,并且依靠政府权力强行推行,压制不同意见。而是要老老实实进行公民讨论,民意测验,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先立法后依法改革。 这难道不是改革吗?  难道要使用暴力封大家的嘴,强行压迫老百姓服从,才是改革吗?

附带,我对报道有两条不同意见。 这是编辑的责任,不是记者的责任。希望他们以后改稿子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加入进去。

第一,是“胡一条”,还是“胡四条”,“胡十条”?

在开头报道了“胡锦涛在两会期间去上海代表团谈”坚持改革不动摇”,我提出,希望他们发表完整的“胡四条”,结果是没有接受。反而加上了形容词“字字铿锵有力”。

因此我不得不以个人名义加以纠正。

胡锦涛同志谈的是四条: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的方向,

--------坚持改革的科学性与协调性。

-------坚持改革的普惠性:改革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

------扩大开放,要注意国家安全。

   还有以前的六条(可能更多)

   --------以人为本;

---------科学可持续发展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荣辱观,

---------取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

--------以“自主创新”,代替“开放创新”。

应全面准确地理解胡锦涛同志的整体思想,不能只谈“胡一条”,不谈“胡四条”和“胡十条”。 前几天有人说,反思改革就是反对改革,要求胡锦涛同志出来,象当年邓小平那样表态: 改革开放不可动摇, 同时不争论,以平息这场反思。 胡锦涛同志还真的出来了,但讲话是四条,没有符合他们的意思。 报纸只宣传第一条,是一种误导。

我们“非主流派学者”,拥护胡四条和胡十条的总体思想,这与我们多年以来强调的新改革开放观,完全是一致的。 我们将按照其总体思想推动对改革开放的全面反思----不动摇。

第二.二元对立还是多元并存?

如果说,我们从胡一条中应该得出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 反思改革应该以“中左”思想为主导,去揭露和调整改革中间不正当的利益分配。 而不能以“极左”思想为主导, 把反思改革归结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斗争”; 这样的理论,不能正确分析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益关系, 不能正确表达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会导致对改革的全面否定,引起中间阶层的反感和上边的疑虑,反思反而搞不下去。

我们也反对自由主义者归纳的“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斗争,反对瓜分派的归纳的“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 这四种提法都有同样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这样下去,只能搞乱思想,偏离实践与理论的“真问题”,导致反思的流产,改革继续扭曲,结果出现大危机,大反复,改革成果反而不能保留。

我看极右瓜分派是非常希望极左出现的,他们就可以大肆宣扬”有人反对和否定改革大方向”,惊动中央领导出来表态了。  李宪源之流的“文化革命派”,和那些自命为主流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研究者”, 在2004年抓了顾雏军,形势大好的时候,得意忘形,跳出来搞极左,包括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咒骂, 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是破坏反思改革的作用。 正确地反思改革,坚决排斥极左思想的干扰, 否则就使反思无法进行。

这篇文章报道我们“非主流”推动反思改革的过程,是好的。但是编辑最后加上这一段话是非常糟糕:

  “在许多观察家看来,争论关键性的认知差异在于,一方认为问题是由于市场化改革所致,因此必须全面后转;而另一方认为,这是改革不彻底、不配套所致,因此必须加速推进改革,方向不能动摇。”

--------这样,又成了二元思维,和极右派“反思改革就是反改革”的论点一样了。

我们就成了“全面后转”? 与整个文章的内容也不一致。 这是编辑后加上去的,没有必要。 不能这样概括问题。

我们坚持“超越左右翼”,反对“权力资本化”, 是同时反对权力和资本两种因素结合,这不是简单地说“把改革进行到底”就可以解决的,不能简单归结为是继续搞市场,还是退回去的问题。 老百姓使用老左的传统话语,并不是要退回去,而是对改革中利益分配满意。 不能把极少数人的极左话语,掩盖老百姓的正当利益诉求。

第三次改革争论与前两次性质完全不同,其实质不是反对改革,而是纠正改革被权力资本化所扭曲;表示否定改革方向,而是纠正调整利益格局。 公开反思改革,本身就是推动民主和言论自由。 因此,以正确的思想主导反思改革,与坚持正确的改革完全是一致的。

这是我在感谢《南方周末》对我们进行客观报道之后,所加上的几点说明。

2006.3.18.


附件:

2004-2006中国第三次改革论争始末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10:37 南方新闻网 
 

相关文章

  • 国贫民穷,已经藏富于何处?
  • 支持工人运动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
  • 高梁:破除比较优势迷信,以自主技术强国
  • 卢麒元:重温老三篇
  • “走回头路”的阶级性
  • 路线是个纲,纲举才能目张
  • 当代中国的理论困惑
  • 卢麒元:论民主发展观
  • 中国改革中“公”与“私”的矛盾
  • 中国真的“国富民穷”吗?
  • 我们唯一的正确出路就在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 中国核电谜局:自有知识产权被边缘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