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关于对陈良宇的“走房地产兴市道路”的几点看法

火烧 2006-09-27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分析陈良宇推动房地产兴市对上海经济的影响,指出房价过快上涨及拆迁补偿问题,同时批评其科教兴市战略流于形式,强调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陈良宇终于倒掉了,很多人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好,说明人民的眼睛是亮的.对于陈,虽然小民曾经见过其本人,个人觉得他所犯下的错误应该是发生在2002年,因为这个时候他上升得太快了,一下子从中央候补委员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可以说是连升三级,有很多比他年轻10岁的人在1998年就是中央委员,到现在还是中央委员。

因为在中央的资历不够,所以急需金钱和权利在中央部委活动,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所以才出现问题。

房价上升过快,与陈本人是有密切关系的,因为只有房价快速上升,才有开发商去不择手段的加速开发,这样陈也可以丛中获得个人所需要的金钱支配权,个人估计陈可能没有把钱放进自己的腰包,而是“跑部钱进”中用掉了。

当然房价是应该比一般的商品上升得快一些,因为房子是最终产品,具有很大的带动性,可以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扩大内需和繁荣经济、稳定就业、改善生活水平有很强的作用。同时,如果没有合理的房价增长,上海的城市建设不可能有今天的地步。可能很多地方还是“城中村”。

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不要过分。经济发展也需要平衡,需要有轻重缓急,房价的过快增长严重损害了上海的产业平衡发展,超过了市民的承受能力,带来的城市繁荣是表面的繁荣,也是短视经济。致使社会的大部分资金流入房产领域,甚至连我们的养名钱都卷入进来。在社会总资本是一定的前提下,流入教育、科技的资金必然减少,这样的话明天的经济发展就缺少支撑。

上海确实是买办经济,自上海开堡以来都是这样,开始是地主官僚买办,后来是洋人买办,只有在上海世纪50-80年代,上海的产业是自主的,为国家的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工业的产值占国家的1/4,那时候都是“上海造”。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落伍了,上海是在和全国的其他地方抢资源、政策,在同一层次上竞争,尤其是在引进外资上,上海的外资企业数量是最多。上海本应在1990以后就应该走自主创新道路,扶持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和产品,企业想内地走出去,技术相内地如出的高端发展道路。然而没有,恰恰相反,一些原来的品牌纷纷倒下,“蜜蜂”、“上菱”、“永久”等很多知名品牌只能成为永恒的记忆。而在青岛、深圳却培育了自己的品牌,如华为、海尔、海信、双星、奥克马、青啤等,甚至像河南安徽那样落后地方也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如双汇、新飞、洛阳拖拉机、许昌继电器、奇瑞等。在国家提出自主创新的前提下,上海有责任服务全国,为国家重要的产业发展提供自主技术,减少技术的对外依赖度。

2003年上海提出走科教兴市主战略道路,本人很有幸参与其中的一些课题研究,然后是雷声大雨点小,各个委办根本没有办法在主战略上形成共识和合力,有的部门主张搞国产化和自主技术,呵呵,外资引进部门马上引进一个类似的产业企业,把你的自主研发一下子冲跨了,没有市场。这些都是错误的政绩观、以物为中心GDP观造成的,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政绩观、GDP观。

当年,很多人对陈抱有很大的希望,赞扬其提出的“走科教兴市主战略道路”,然而,3年的实践表明,他是个大骗子,是以这个口号为幌子,实际上是“走房地产兴市道路”。

从目前看,上海的经济还是平稳的,好的,但是,房地产对上海经济造成的内伤要10年以后才能评估出来,我们拭目以待。

现在感谢陈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得到陈的赏识而升职的人,另一种人就是在拆迁过程获得很好补偿的人,上海有一句话“要致富,靠拆屋”。在徐家汇附近的一个30多年的小区要拆迁,其房价参比周围的同龄同类别的价格是1.2万/平方米,而最后的拆迁补偿是3.5万/平方米。呵呵这样的拆迁价格,我想中心城区的房价是不可能降下来,呵呵,除非开发商是慈善家。

相关文章

  • 安生:雪崩前夜
  • 不清算十年“二次房改” 中国房市就永无宁日
  • 楼市的“刚需”与央视的“肛虚”
  • 驳郎咸平房地产完了中国经济就完了的观点
  • 卢麒元:限购令的经济学含义
  • 牛刀:海外债务或加速开发商的降价销售——答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问
  • 牛刀:如何理解“房价合理回归”?
  • 曹建海:房价回落的轨迹和趋势
  • 中国楼市处在崩盘的前线?
  • 北京公布住房价格标准,打响房价保卫战第一枪
  •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房地产要小心遭华尔街洗劫
  • 孙锡良:房地产——支持中央调控,反对权贵反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