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与人民币的“汇率”

火烧 2008-04-18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外汇短缺,人民币汇率的制定与调整,以及经济恢复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与人民币的“汇率”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新中国的诞生,既是旧中国历史阶段结束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改写中国历史的“起点”。
  
  1949年的中国,人口54167万,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其中“孕产妇死亡率”为15‰,“婴儿死亡率”为20%,平均寿命为35岁;
  
  1949年的中国,耕地146815. 8万亩,粮食平均亩产77公斤,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1318万吨,中国人的“年人均粮食常量”为209公斤;
  
  1949年的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466亿元(人均:86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326亿元(人均:60元),工业生产总值:140亿元(人均:25.8元);
  
  1949年的中国,国民收入:358亿元(人均国民收入:66.1元);社会总产值:518亿元(人均:95.6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0亿元(人均:25.1元);国民总产值123亿美元,人均国民总产值23美元,人均国民收入16美元;  
  
  1949年的工业产品中:钢产量仅为15万吨,生铁.25万吨;煤产量3200万吨,石油12万吨;水泥66万吨;机床1300台,缝纫机2000台,收音机:4-000台,自行车14000辆……;1949年的中国,同国民党统治中国的所谓“黄金十年”中的1936年相比轻工业下降30%,重工业下降70%,工业整体下降将近40%,近代工业只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0%;
  
  1949年的中国,新诞生的人民共和国是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进行“战后经济恢复工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恶劣,整个社会仍然处在十分贫穷与落后的状态中;人民政府提出“勤俭建国”,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都实行“供给制”,以身作则地组织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不计报酬地忘我劳动。——于是,随着国内局势的逐渐稳定,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在1950年进入快速地恢复与发展时期。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就比49年前的最高年份1936年还高出20%,提前完成“战后经济恢复”任务,年平均经济发展速度约为19%!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派遣“自愿军”进入朝鲜与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对抗,被称为新中国的“抗美援朝”时期在;由于联合国对新中国实施“经济制裁”,加上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对中国的实施“经济封锁”,再加上中国在那时侯经济基础特差,能够用于“出口”的“外贸商品”极少,致使新中国初期的外汇收入极为短缺!——这个时期,新中国的外汇收入主要靠私营企业和海外汇进的侨汇(其中侨汇约占外汇收入的一半左右);这个时期,外币已经不能直接用于国内的商品交易,人民币已经成为新中国唯一能够在国内流通的“货币”,人民政府为了不影响创汇企业的生产,为了不影响依靠侨汇收入的人民群众的生活,便依据国内外的“物价”的综合情况,较为合理地确定出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并依据国内外“物价”的变化,不断地对人民币的“汇率”进行调整。

相关文章

  • 人民币或即将临来一场恶战
  • 卢麒元:人民币汇率趋势及基本应对策略
  • 安生: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宜缓不宜急
  • 何新先生与环球网荐文,到底谁为人民说话?
  • 黄卫东:从公开课中的“美金”谈起
  • 杨斌:美国攻击中国操纵汇率的舆论战与金融战
  • 张庭宾:“人民币汇率稳定”已成巨大陷阱
  • 何新:从“12连跌”看人民币汇率会贬值的原因
  • 2012年,通货紧缩先生拜访中国
  • 余永定:应暂停出台“人民币国际化”新政策
  • 韩德强:美国为何又拿汇率做文章?
  • 中美来到贸易战边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