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我们需要一个认钱不认人的社会吗

火烧 2009-03-2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是否应建立认钱不认人的社会,分析市场经济对穷人影响,指出市场需道德底线。通过历史与现实对比,强调市场与政府干预的结合重要性,反思当前社会分配问题。

作者:薛涌 (发自美国)

最近,茅于轼先生靠“廉租房不修私人厕所”之论又一次引爆了舆论。他在为自己的理论辩护时说:“市场经济就是对穷人不利。有钱人什么都能做,没钱什么也做不成。它是认钱不认人的。能不能改成一视同仁?我们试验过,就是吃大锅饭,结果不但富人完蛋,穷人更惨。倒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贫富差距扩大,但穷人的生活有了改善。现在基本上没人挨饿了。这是中国几千年从未有过的事。市场经济能把饼做大,它的分配原则是谁创造的财富多,谁就得到更多的分配。但这样的分配原则,不能把饼均匀地分配给每一个人。”

那么请问:我们是否应该建立一个“认钱不认人”的社会?我们是否应该建立一种机制,使“有钱人什么都能做,没钱什么也做不成”?市场还有没有道德底线?

事实上,当一个社会让“有钱人什么都能做,没钱什么也做不成”时,没钱人就会走到做人也做不成的地步。比如梭伦改革时的雅典就是如此。那时许多自由人因为贫困卖身为奴,一切遵守着市场规则,最终引发了社会危机,还是靠政治权力的干预才得以挽救。

茅于轼以虚构的历史,为我们创造了绝无仅有的选择:一个是“认钱不认人”的市场经济,一个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社会模式。于是他得出结论:中国因为施行了“认钱不认人”的市场经济,基本没有人挨饿了,“这是中国几千年从未有过的事”。

不错,现在确实挨饿的人少了。不过,这并不是“认钱不认人”的魔力。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人类的一系列进步,使我们的生活状况大幅度改善了。如果抛开这些现代的技术革命,中国从宋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成就并不比现在低。那时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宋代时人均GDP的估算也是世界第一。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看,比欧洲不低,比现在恐怕也不逊色。但是为什么会衰落?理由之一,市场经济的祖师爷亚当·斯密说得很清楚:中国的权贵阶层处处受保护,穷人则毫无保护。没有一个社会在大多数人贫困的情况下能够维持长期的繁荣。中国确实很富,但这些地方不改,就已经走到头了。19世纪中国的命运,被他不幸言中。

亚当·斯密理想中的社会,是一个有道德价值的自由竞争社会。最近,诺贝尔奖得主Amartya Sen深刻地指出,亚当·斯密是一位被引用最多、但被理解最少的思想家。那些自称是他的信徒的人,对市场的必要性(necessity)和市场的充足性(sufficiency)毫不作区分。市场是必要的,但仅靠市场则是不够的。亚当·斯密本人就特别支持通过政府干预来辅助穷人的政策。看看历史和现实,那些市场经济最完善的社会,也是福利最好的。

从发达社会的经验看,住在廉租房中的人,并不是像茅于轼想像的那种自己不努力工作、希望吃纳税人救济的懒人。这些人中许多是鳏寡孤独,还有很多人身有残疾,丧失了工作能力。他们的生活起居不如普通人方便,如厕时特别需要隐私。廉租房并不仅仅要给他们基本的物质接济,也要给他们起码的做人的尊严。廉租房修不修私人厕所,反映着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念,反映着我们这个民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

相关文章

  • 张志坤:也谈如何衡量中国的大国地位
  • 且看为亡中国、亡中共所布局的阴谋陷阱——评:“茅于轼:要消灭特权必须实行私有制”
  • 汉奸是怎样练成的?——评茅于轼“入世十年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上)
  • 钱昌明:茅于轼为何要为吴英鸣冤叫屈?——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 茅于轼,请你不要这样无耻地贬低中国
  • 凤凰网吹捧臭烘烘的茅于轼 鼓吹汉奸言论和汉奸文化
  • 《镜花缘》里的君子国--评茅于轼的一个荒谬推论
  • 吴敬琏越来越像茅于轼了
  • 天则所在为私有化和两极分化鼓噪
  • 余斌等:漏洞百出的“研究”--评天则经济研究所“反国企”报告
  • 肆虐的高利贷正在成为祸乱中国的一颗毒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