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开房信息可查 公民隐私再遭大规模泄露

火烧 2014-07-12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开房信息泄露事件再次引发关注,多个查询网站死灰复燃,仅输入姓名即可获取详细住宿记录,威胁个人信息安全。数据泄露风险加剧,公民隐私面临严重威胁。

  原标题:“查开房”网站死灰复燃输入个人姓名可见住宿隐私

  近日,一条“上海某交易所高管3年来开房事实”的信息在各大网络论坛和微信朋友圈内大量流传,引发公众广为关注的除了上述高管的特殊身份外,让大家不寒而栗的则是文中列出了其三年半以来的详细开房记录。

  查询这条信息可见,内容可谓巨细靡遗,长达6页半的列表中详细记录了开房登记人的姓名、开房退房的时间、酒店名称及地址、房间号等私密信息。随着这一事件的持续发酵,数月前引发舆论骚动的“2000万开房数据”事件再次引发关注,成都商报记者昨日查询发现,目前多个开房数据查询网站也开始死灰复燃。

  那么,这些个人信息又是如何被轻松获取?在大数据时代,这些信息可能会被怎样利用?在这背后暗藏哪些风险呢?

  只输入姓名

  身份证号、性别、地址都出来了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目前仍有多个以“开房信息查询”为名的网站存在。记者进入其中一个网站发现,网页布局十分简单,整个页面只有一个输入框及一个查询按钮,只需输入姓名或身份证号,即可查询到包括身份证号、性别、生日、酒店地址、手机号、邮箱、公司和开房时间等个人信息。资料之详尽,令人震惊。

  “真的能查”“看到好多同名的开房信息”。记者输入姓名后,网站显示出的信息基本与本人信息契合,尤其是手机号、身份证号和邮箱,但也有个别信息存在误差,如住址。记者调查了解到,多位被查询到信息的当事人回忆,在网站显示的登记日期前后,他们曾在所在地的酒店预订房间、入住或办理过会员卡。

  在另一个同性质的网站上,记者输入姓名后,结果显示出了开房人的开房时间、性别和出生日期,而身份证号以及电话、电邮、家庭住址四项信息被隐去或被部分隐去。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在工信部域名备案管理系统上未查到上述开房信息网站的备案信息。工信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常正规的网站下端会标注以“ICP”开头的备案信息号,且可与工信部官网链接。但记者观察发现,上述查开房信息的网站均无“ ICP”标注。

  除上述可查个人开房信息的网站之外,记者发现,目前各大软件下载平台上还可以下载到各类开房信息查询软件,这些软件特别指出其“数据基于最近闹很大的2000万泄露版本”。

  个人信息泄露

  直接威胁手中资金安全

  事实上,“2000万的开房数据”早已在网络上疯传,查开房信息的网站们更是“死去活来”,引发一场关于隐私和信任的危机。这些开房信息数据查询源于去年底的一起开房数据泄露事件,多达2000万条记录了在2010年下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入住酒店的客户信息遭泄露,客户信息包含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公司和住宿时间等。

  事件发生以后,有人制成1.7G大小的“2000万开房数据”文件上传到网络,当时网民以每天近4万次的频率下载。据报道,根据被泄露的详尽个人信息,不法分子可能筛选出18岁~35岁女性,进行化妆品、母婴产品等定向电话骚扰。更可怕的是,一旦破译邮箱密码,还可能获取个人的微博、微信账号,向好友行骗,甚至能入侵支付宝等其他关联账户,直接威胁资金安全。

  “查开房”今日肆无忌惮

  难保他日自己赫然纸上

  目前,酒店、房产中介、医院、通信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往往有机会接触、掌握大量公民的个人信息,这些行业虽然有内部系统出台的关于个人信息的查询规范、查询电子信息备案及保护工作意见等,但由于个别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不强,企业管理、执行不到位等情况,存在泄密漏洞。因此,这些行业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购买这些信息的人主要将其用于网络推销、手机垃圾广告、垃圾邮件、诈骗钱财等。

  另一方面,因为在潜规则、婚外情等一系列不能见光的社会现象,让到旅馆开房这个中性词也无端沾染了不堪色彩。部分网友说:普通百姓怕什么信息泄露?不做亏心事,别人知道自己住哪里有什么关系呢?正是此类偏颇乃至错误的观点,导致“查开房”网站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个人信息毕竟是个隐私,在我国公民隐私受法律保护,不能无视法律屏障,公然泄露他人隐私。民众除了保护自己的隐私外也应尊重他人的隐私,否则,今日你揭他人之短难保他日自己也赫然纸上。

  信息泄露频繁发生

  形成黑色利益链

  公民信息遭如此大规模泄露并非首次。查阅资料发现,自2009年以来,重大公众信息泄露事件频繁发生,涉及医疗、保险、房产、招聘、社交、购物、第三方支付等领域,尤其是网上非法交易个人信息已经形成了一条黑色利益链。

  2009年,开心网曾因为自身安全漏洞,导致大量用户信息泄露。

  2011年12月21日,国内最大的程序员社区CSDN上600万用户资料被公开。22日,疑似人人、开心、多玩、7k7k、178游戏、嘟嘟牛等网站用户信息被黑客公布,涉及用户资料近5000万份。

  2011年以来,先后发生淘宝、京东商城、当当网、美团等购物网站用户账号被盗、余额被窃事件。

  2012年以来,先后多家快递公司被曝快递员倒卖快递单。

  2013年2月,中国人寿个人信息泄露,80万份保单可上网任意查。

  除上述事件之外,记者还常常接到一些市民反映:刚买了车就有保险公司打电话推销保险;生完孩子没多久就有人要推销奶粉、做胎毛笔;刚在一家中介门店登记要买房,一天就会接到多个咨询、推销的陌生电话;在求职网站发布简历,却被“转嫁”到了婚介所;高考落榜,接到各类不知名院校的招生电话……

相关文章

  • 媒体称部分中央机关部门已开始禁用OFFICE软件
  • 必须从国家安全层面重视汉字软件被侵权的严重后果
  • 江必新:信息安全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 我国芯片市场被发达国家垄断 每年进口消耗2000多亿美元超石油
  • 美国起诉中国五名军官是重大网络信息战!
  • 美国思科路由器预置“后门”意欲何为
  • IBM思科垄断我国核心路由器 国产自主水平低
  • 张显龙:网络文化至关重要的坚守和升华
  • 孙锡良:谈谈被民间忽视很久的“间谍问题”
  • 微软停止XP服务 中国如何保障安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