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社会民生

唐钧:事业单位改革只是为了帮财政省钱吗?

火烧 2014-05-08 00:00:00 社会民生 1025
文章质疑事业单位改革是否仅为减轻财政负担,指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若转为企业将损害民众利益,强调政府投入对专业人员的重要性。

  近日里有媒体报道:“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受阻:仅10%职员会被转企业”。报道中说到:“本轮改革的第一步是先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截止时间是2015年底。目前的基本情况是,全国事业单位的划分类别已经基本有了结果,在3100多万的在职事业单位人员中,大约只有10%会被划转至企业。可以预见,未来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的负担依然沉重。”

  这篇报道传播给受众的信息无疑是一个误导,我们要问一句:难道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要解决“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的问题吗?当然,以上说法并非记者自创,而是来自相关的官员和专家。但你直接直截了当地去问他们,他们一定会忙不迭地矢口否认。

  查看国家统计局2012年的统计年鉴,可以看到几个统计数字:“教育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1567万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 719万人;以上这两部分人基本上应该都属于事业单位人员的范围,总共是2286万人,要占到前文中提到的事业单位3100万人的74%。

  查阅教育部门2012年的统计公报,全国有大、中、小学和幼儿园,还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职员工为170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将近1469万人;查阅卫生部门2012年的统计公报,全国有卫生技术人员66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62万人,注册护士250万人。以上这些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统计数字应该基本上属于事业单位的范畴之内,如果以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来计算的话,就是2373万人,要占到前文中提到的事业单位3100万人的77%。

  在事业单位中,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事业单位人员是占了大头的。这些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服务(广义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基本上是人对人的服务。如果我们要把学校和医院当作企业来办,即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那么,最后遭殃的一定是普通老百姓。因为教育和医疗一定会造成专业垄断,我们常说的是“信息不对称”,实际上是“权力不对称”,因为这种专业垄断是得到法律保护的。

  2005年,我们提出“医改不成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投入太少,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50%以上下降到21世纪初的15%,因此造成了很多问题,这是社会公认的。但是我们可能忽略了一点,就是按国际经验,政府向教育领域和卫生领域的投入,主要应该用在人(专业人员)身上。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应该投在人工成本上,这样才可以使受教育者和病人患者能够“平价地”使用这些社会服务。

  至于,原因就是以上说过的,教育服务和医疗服务都是人对人的服务,在这些领域,人的因素第一。如果说要学校和医院靠创收来支付人工成本,那教育和医疗的费用肯定会大涨。同时,在中国,学校和医院的创收只要一开口子,实际上就很难管制。从最近几年的教育产业化、医疗卫生产业化,还有住房产业化、养老产业化中,都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这一点。

  在中国,对教育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还有一个特点,大都被规定用来建设学校和医院的硬件,在对专业人员的人工成本的投资上是十分吝啬的,甚至被认为是不应该的。正是这样的认识误区造成了事业单位改革受阻,因为相关的领导可能根本就没有想清楚改革的方向究竟在哪里。的的确确,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医疗制度都必须改革,而且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但改革的目标绝不是帮财政省钱。

相关文章

  • 唐钧:为什么对“延迟退休”如此情有独钟 ?!
  • 唐钧:要怎样的养老待遇公务员队伍才能好带?
  • 唐钧:养老服务怪圈、有效需求和政府补贴
  • 大于:三评莫言的“道德滑坡”—— 关于“教育问题”
  • 唐钧:2014年两会社会保障会向何处去?
  • 怎样遏制过度医疗?
  • 唐钧:别让“延迟退休”吓坏老百姓
  • 唐钧:延迟退休难堵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 “奥巴马医保”谁受益?
  • 陶冶:“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是什么人制定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