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毛主席5次遇险,次次化险为夷——纪念毛主席逝世47周年

火烧 2023-09-08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讲述毛主席五次遇险经历,展现其智慧与群众力量。通过六渡桥甩特务、铜鼓县脱险、井冈山空城计等事件,突出毛主席在危急时刻的冷静应对与化险为夷的传奇故事。

  毛主席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曾遭遇过无数次危险,有几次都跟死神擦肩而过,但他都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次次都能化险为夷,在身上却没有留下一处伤痕,这不得不使我们感到惊奇、感到敬佩。

  第一次,六渡桥上甩特务

  1927年7月末,毛泽东为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的学员送行,在回来路过六渡桥时,迎面碰到两个特务,他们正在搜捕被通缉的共产党“要犯”。

  毛泽东警觉起来,却故意大摇大摆地迎面走去,他还急中生智地对特务说,刚才看到一个教书先生进了一个小巷子里面,而毛泽东自己则转身拐进了另外一条巷子。

  第二次,铜鼓县,毛主席顺利脱险

  1927年秋,毛主席在去湘赣边发动秋收起义,不幸被一伙团防队员抓住并扣留。当然,敌人并不知道他的身份,毛主席贿赂团丁后跑了出来,躲在一个水塘里,敌人差一点就发现了。

  太阳落山后,迷路的毛主席幸好遇到了正在打柴的陈九兴,在他的帮助下,毛泽东安然脱险、顺利抵达铜鼓县农民自卫军所在地。解放后,毛主席不忘旧情,写信给陈九兴,称他为救命恩人。

  第三次,井冈山上唱空城

  有一次毛主席去塘边村搞调查,村外突然枪声骤起,原来是一支地主保安队来偷袭,而我们的部队又分散到各村去做群众工作了,一时无法集中,情况万分紧急。

  而毛主席则镇定自若,他下令通知群众,马上撤出村子上山。敌人进村后,发现家家闭门锁户,村里不见一人,知道已有了准备,心惊胆战的敌人怕中了埋伏,只能仓皇撤走了。

  第四次,黄河岸边巧化险

  1947年8月,毛主席转战陕北,化名李得胜,来到黄河岸边,这时刘勘率军步步紧逼,形势万分紧急。

  但毛主席坚决不过黄河,他反其道而行之,迈开大步,硬是迎着敌人的几万条枪走去。于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出现了,很多次,毛主席和敌人,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双方近在咫尺,但敌人就是发现不了毛主席。当任弼时嘱咐军事参谋,让后面部队把山上留下的痕迹擦掉时,毛主席却说,不用擦,要竖一块牌子,上面就写“毛泽东由此上山”,结果敌人反而不敢去追了。

  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成功,一方面当然得益于毛主席的智慧、红军战士严明的纪律性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另一方面,与陕北人民在物质、人员和情报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第五次,一纸退敌十万兵

  1948年,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挥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蒋介石和傅作义密谋,想调动大军偷袭我首脑机关。而当时毛主席身边的卫戍部队非常少,形势十分危急。

  毛主席却镇定自容地写了一篇文章,把傅作义的计划、各部队的番号、出动时间和指挥官姓名统统公布了出来,并号召解放军和民兵在三天内做好歼灭敌人的准备。

  傅作义听到消息后大吃一惊,来不及追究是谁泄的密,马上就把部队撤回了。而讽刺的是,事后蒋介石还庆幸地说:“差点又上了毛泽东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当”。

  历史的偶然中蕴含着必然,看到这些毛主席化险为夷的故事,更能让我们明白,毛主席在他的著作中为什么总是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主席活着的时候,无数人读着毛主席的著作,践行着毛主席的思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来彪炳史册的贡献;那么在毛主席逝世47周年的今天,毛泽东思想依然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当我们在遇到各种大问题、小问题时,依然能从毛选中找出答案,经过正反两方面教育的人民,也更加迫切需要毛主席思想的指导。

  学习毛主席,我们永无止境!

相关文章

  • 西南大学扔花事件:毛主席不会同意这么处理保安的
  • 张勤德:切实发挥兵民的“胜利之本”作用
  • 为什么缅怀毛主席的人越来越多?
  • 北京退休干部职工召开座谈会纪念毛主席逝世47周年
  • 是谁,在长夜里点燃炬火?
  • 历史最大的奇迹如何创造?答案他已经给我们了。
  • 毛主席做的绝不是我们普通人能想到的
  • 郭松民 | 九月九日,毛主席纪念堂前的沉思
  • 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9月9日,我们纪念毛主席,纪念他什么?
  • 张勤德: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一一在北京红友纪念毛主席逝世47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 他们为什么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