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申纪兰老人——“包产到户”害苦了你

火烧 2012-03-09 00:00:00 网友时评 1036
申纪兰回顾包产到户对农民种粮增收的影响,认为集体化道路更有利于农业发展,当前种粮收益低,反映政策变化带来的挑战。
 
     小丫跑两会:<农民靠粮食增收还很难>  在三八妇女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小丫跑两会”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申纪兰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农民代表,当选人大代表的这57年里,今年是第46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82岁的申纪兰是来自山西农村的一位农民代表。1950年,申纪兰联络了十多个要好的姐妹加入互助组,后来,她又与著名劳模李顺达携手创办了闻名全国的“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并被大伙推选为副社长。从此,走集体化道路的申纪兰的事迹逐渐传遍了全国。老人见证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变化。1978年,“包产到户”的精神和决策,老人不理解,“西沟村的光荣来自合作社、来自集体,集体化的道路错了吗?”虽然起初内心充满疑惑,但申纪兰还是坚信:是党和毛主席,领导四万万人民翻身做主人,党的方向不会错。“自己不能理解,那是自己的水平觉悟低”。老人慷慨激昂地把手举了起来。现在申纪兰老人对农民种粮表示出了担忧。她说现在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每亩地都有不少的补贴,但是粮价增速赶不上成本,即便是收成好,算一算种粮的明细账,农民靠种粮增收还是很难。

  申纪兰老人算了种粮的明细账,但她可算过,她多长时间没听过毛主席的名字了吗?合作社,集体主义的字眼消失了多少年了吗? 老人当年慷慨激昂地举起手,把赞成票投给了党和毛主席。但她想到没有,现在党内某些人正在批判党和毛主席,领导四万万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壮举。他们说:地主是劳动致富的模范,贫农受穷是懒惰,土改是懒汉分了勤劳人的田。他们还说:党和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 的建设是“强盗逻辑”,比国民党的旧中国还要坏。他们还说:蒋介石虽然不得人心被赶到台湾去了,但他最大的功劳是保护了私有制。

   申纪兰老人可知道,过去的党和毛主席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保留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农民靠种粮增收还是很难,完全是,“包产到户”的结果。按现在的科技水平,一亩地种粮食有一千元纯收入就是很高的了,农民要靠几亩地种粮食,辛苦一年收入也就几千元,几千元的收入仅够生活,农民的勤劳能发家致富吗? 

    1983年申纪兰从省妇联主任卸任的时候已经54岁了,西沟村的包产到户也正式开始。从合作社身份里转换出来的申纪兰觉得,要为村民们寻找新的致富方向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1984年冬天,她带着几名村干部一路南下考察,从河南到江苏,再到上海郊区。河南刘庄支部书记史来贺的话让她大开眼界:“老申,光靠种地富不了,赶快上工业吧,西沟石头多也是资源。”这一路下来,申纪兰听得最多的就是“无工不富”。 申纪兰老人尝试过很多项目,1989年兴办了铁合金厂,生产硅铁。“刚开始运转很好,市场好,第一年纯利润120万元”,“从第二年开始,效益就不太好了”。申纪兰亲自跑销路,她的面子和影响,长治钢铁厂先是买产品,后来干脆承包了这个村办企业一两年。1996年,转产生产电石。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和金融危机的原因。电石厂还是停产了,村里还有一个饮料厂,某煤矿老板出资100万元。饮料厂1997年开始投产,生产核桃露、酸枣汁等绿色饮料。同样是申纪兰的面子,北京市食品研究所为他们提供了免费培训和技术支持,还派了研究员下来实地指导。虽然这饮料用“纪兰”做商标,但没钱大做广告,销路并不理想。当初设计的年产4000吨生产线,如今也就生产600~700吨的产品,“多了卖不掉”。因为销量达不到一定数量,他们的产品全线撤出长治、晋城和太原的超市。这样结果决不是申纪兰老人愿意看到的,申纪兰老人是尽心尽力了,但个人再有本事,没有了集体的力量,致富的道路是何等的艰难。

   申纪兰老人她相信党,“党还是好党,但因为治党不严,那些风气不好的人混了进来,办了坏事。”说的太好了。老人家,恳请你利用你的面子和影响,呼吁以下我们的党“严格治党,把风气不好的人清除出党。”免得他们再办坏事 。老人家,可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农村新型的生产合作社已经开始建立了,“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的精神,在全国必将得到发扬光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