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劳动英雄”颁奖改变不了其被压迫地位——竖琴螺点评参考消息
《俄气渐失价格谈判筹码》,俄罗斯《晨报》4月29日报道,俄罗斯《生意人报》4月30日报道。实际上,俄中领导人在天然交易谈判中都缺乏大局观。相反,倒是作为世界霸主的美国对这个事情的性质看得很清楚,因而美国利用各种手段阻延了中俄天然气管道的建设进程。在中俄内部,反对向对方让步的势力都有十足的爱国和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借口,因而在如此民主的气氛下,中俄双方当然就很难推进这一重大战略项目。然而,美国所需要的就是中俄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的犹豫不定,因为中俄在这一事情上的拖沓实际上为美国争取到了利用中东危机向欧亚大陆转嫁危机的时间。
正因为中国不能从俄罗斯稳定地获得大量的能源,因而中国在能源进口领域就处于依赖美国军事力量保护的状态下,对此,要么中国积极发展军事力量以确保自己能够独自维护中国的能源进口通道的安全,要么中国就必须在别的方面向美国做出让步,而美国正是利用这一点反复敲诈中国,谋取巨额利益的。
同样的,正因为俄国不能建立起与中国的稳定而长期的能源交易,因此,俄国就不得不继续依赖欧洲市场的需求,然而中东北非的局势变化迫使欧洲构建新的能够起到增加与俄国讨价还价筹码的能源供给通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美国通过操纵国际能源价格以及利用欧洲资本谋求在危机中大发灾难财的心理引导欧洲走上与俄国日益对抗的道路。而俄国为了稳定俄欧关系以便其推进东进战略,就不得不在俄欧能源贸易上向欧洲让步,因而使得俄国能源企业乃至俄罗斯整体向其他方向做出让步的能力被削弱。换言之,俄中关系发展速度的缓慢使俄罗斯自身日益处于僵化的危险状态,因此,俄罗斯政府的内外政策表现出日益刚性的特征,对内加大反腐锄奸的力度,对外加大合作或干涉的力度,这些正是俄罗斯政府自感身处危机之中的表现。
《沙特称美不可能实现石油独立》,法新社华盛顿4月30日电。据报道,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业资源大臣纳伊米在华盛顿举办的一次会议上指出,尽管美国本国的石油产量近来有所增长,但是美国从中东地区的原油进口量在2012年下半年却创下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高,他认为,美国“今后仍会设法从包括中东在内的世界各地进口石油,以满足国内需求”。他由此得出结论:“那种认为美国将不再依赖他人的想法是天真的,或者至少是过于简单化了。”
从美国的现状来看,美国依然要从中东进口大量的石油,而且从拉美地区即将会发生的政治局势的大动荡而言,美国势必要继续依赖中东石油,而且其依赖的程度会与拉美地区的动荡程度成正相关的关系。
然而,首先要注意的是,美国的“大大西洋共同体”计划已经执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这个计划的目标是为了缩短美国的能源及资源的供给线长度,因而也就意味着美国计划用西非和拉美的能源供给取代中东的能源供给,当然,目前这个计划还处在落实的过程中。但决不能因为这个计划还未完全落实就断言美国不能完成这个计划。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这个计划之所以能够被不断推进,关键在于这个计划本身并没有触犯美国能源巨头的既得利益,相反,该计划是以降低美国能源巨头经营成本为借口的。因而该计划并不可能推动美国使用更多的新能源,相反,该计划在客观上阻碍了美国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换言之,只有当美国的这个计划无法满足美国控制国际能源价格的目的之后,美国才会选择向新能源领域全面进军。现在,尽管美国有技术条件,但是,美国支付不起这个转型成本,倒是中印等缺少能源的发展中大国却更有可能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上领先于美国,换言之,除非石油、天然气价格暴跌,否则俄罗斯是没有转型的动力的,而巴西和南非则没有这个转型的主动权,因为它们国家的资源几乎都为外资所控制。
其次,不能仅从结果上来理解美国的战略收缩计划,而是要将过程和结果综合起来理解美国的战略收缩计划。实际上,从美国在利比亚战事中不愿冲锋陷阵的表现就可以知道美国已经改变了既往的对外干涉方式。杠杆化的操作不仅体现在国际金融霸权斗争中,而且,也将体现在各个方面。因此,就美国战略收缩的过程来看,收缩本身不是目的,因为收缩本身不符合资本运动的本性,因而,美国所要利用的只是收缩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以及这些可预知的前后相继的变化的组合对各个方面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霸权的存在使得这些变化几乎都在美国的计划之中,换言之,这些变化对美国而言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当然,反过来,当美国的霸权本身被削弱时,那么在这个新的前提下出现的变化就不再属于美国计划之列了,因而,美国在哪一个领域内的霸权被削弱,那么该领域之后出现的变化就不再属于美国能够预先计划的内容之列了。也正因为任何一个实际的过程都不可能是线性变化的,而必然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因而是曲折反复的,所以,不能简单地仅从美国在一定时期购买中东石油数量上的增减来判断美国是否能够实现石油独立,而是要看美国正在改变或试图改变的国际地缘政治状况是否有利于它实现石油独立。现在,美国一方面增加对本国能源的开采力度,从而增加能够打压国际油价和控制中东石油大国的筹码,另一方面,美国积极干涉中东事务,维持该地区的动荡局面,从而迫使该地区各国在政治外交乃至军事上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转。而且,这两个方面还能相互促进,也就是说,中东越乱,美国增加国内能源投资的需求就越大,而美国对外能源依赖的降低又反过来增加了美国搞乱中东的底气。由此使美国能够在不断增加降低其对中东石油依赖的物质条件的同时继续维持其对中东大局的掌控能力。当然,美国之所以要搞乱中东,其目的还是为了增加中印等国的复兴成本,从而延长其国际霸权的寿命,而国际霸权本身又是美国享有最高国际信誉的前提,而最高国际信誉又是美国得以继续维持其高负债状况的前提。因此,仅从这一点而言,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美国无论其自己能否实现能源独立,都不可能让对中东能源依赖程度极高的中印等国获得一个和平稳定的中东局势的。
最后,尽管资本的全球化本性决定了美国资本不可能放弃任何一块能够使资本增殖的领域,但是,不放弃的前提是资本本身首先要能够存在。从资本增殖的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固然不应该放弃中东能源,但是,如果美国资本继续将中东能源作为其增殖的凭借,因而将中东的稳定作为其维护既得利益的内容的话,那么美国资本所面临的主次矛盾就会发生一次相互转换,这也就是说,尽管美国资本可以继续利用中东石油来实现增殖,但是,美国资本在其他领域内所处的竞争劣势就会很快使美国产业的空洞化问题变成美国危机的导火索,届时,斗争的焦点就会集中在制造业,然而,这恰恰是美国的弱项,原因只是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太高了。在危机中,只有取得斗争的胜利才能克服危机,而要取得斗争的胜利,就必须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也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美国的竞争优势就在于金融和军事,军事就不谈了,单就金融而言,就在于其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控制,因此,一旦中东太平无事,国际能源投机资本无用武之地,那么美国手里的这一利器也就成了废铁。因此,美国正是为了“一己之私”,所以才唯恐天下不乱。因此,就整个国际形势的演变而言,非美世界能够稳定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就会引发美国相关领域的危机。
《普京为“劳动英雄”颁奖》,俄塔社俄罗斯斯特列利纳5月1日电。据报道,苏联时期,曾有数千人被授予“劳动英雄”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该称号曾因苏联解体而被废除,普京于今年3月29日恢复了这一称号。普京表示,只有继承精神文化遗产,秉承共同的价值观,依靠人民孜孜不倦地辛勤工作,俄罗斯才能向前发展。
然而,物质决定意识。一个社会不可能出现这么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即一方面执政党和政府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已经占据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坚持进行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改革,实际上就是要搞资产阶级专政复辟,另一方面却期望通过意识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利用精神鼓励为主的办法使劳动阶级忘记自己所处的被压迫、被剥削地位,进而依然把自己臆想成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很明显,那种认为这两个方面可以并立存在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斯大林之所以能够让苏联在不到15年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二强国,其关键所在绝不是只将“尊重劳动”体现在精神上及可见的物质奖励上,而是在于他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主体地位,从而在经济基础上确保了劳动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由此使得“尊重劳动”不只是一种精神,更不是一种忽悠,而是一种切实的运动。换言之,斯大林在落实“尊重劳动”的时候,不是满足于在次要矛盾层面解决问题、缓解矛盾,而是彻底地从主要矛盾层面解决问题、消灭矛盾。也正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绝对主体地位的确立,劳动才有被尊重的物质条件,换言之,劳动阶级才有被尊重的可能性,反过来说,在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私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里,连尊重劳动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相应地,所谓的尊重劳动的宣示都只是剥削阶级搞的愚民政治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劳动阶级更应该轻虚名而重实利。当然,劳动阶级不能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集体的利益之上,但是,要注意,这个所谓的集体的利益究竟包括那些人的利益?劳动阶级的集体利益绝不应包括资本家的利益在内。因此,在一个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占主体的国家内,就要特别警惕政府宣传的个人要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的这种论调,因为,这种论调从根本上是为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而不是为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潜台词就是要让“大多数先穷下去”的人服从所谓的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其结果现在已经看到了,因此,现在无论是宣传被牺牲掉的70后、80后和90后应该认命的这种论调,还是宣传应该坚持继续执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这种论调,还是宣传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的这种论调(典型就是把美国的那套口号搬过来,讲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是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中国统治集团从各个方面都美国化了,其在愚民政治方面完全就是照搬美国的那套东西,因而如果历史是线性运动的话,那么完全可以期待美国孙子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中国的主要领导人),它们在逻辑上都是如出一辙的,只不过最后的那一种更有欺骗性,而这种欺骗性就在于人们往往忽略了阶级社会这个最大的前提,而主流媒体和官方不谈阶级只谈阶层的这种愚民政治做法在相当程度上进一步降低了劳动群众的智商。因此,对劳动阶级而言,官方固然需要那么宣传,但是劳动阶级自己却不要由此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务实的做法只在于看到有关方面切实恢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降低私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占比之后再相信国家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是有机统一的。同样的,只有当中国的纪检机关真正打倒了汉奸国贼大老虎,而不是继续秉持“无人命不死刑”的资产阶级反动观点将这帮杀人于无形的罪犯保存下来的时候,人民群众才能相信中国政府加大反腐的誓言是真的。
《奥巴马经济团队成形》,路透社华盛顿5月2日电,奥巴马周四(5月2日)挑选他的法学院同班同学——总统的主要国际经济事务顾问——迈克·佛罗曼担任美国贸易代表,挑选帮助他进入白宫的亿万女富翁——君悦酒店继承人之一——彭妮·普里茨克担任商务部长。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马克斯·鲍卡斯表示,奥巴马选择弗罗曼显示“政府发出了清楚的信号:贸易是首要问题”。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这个清楚的信号同样表明,奥巴马已经相信不可能通过刺激美国内需的办法来使美国摆脱危机,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奥巴马已经不再需要用忽悠的办法来争取美国失业大军的信任,因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奥巴马可以更加露骨地为美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效劳了。因而,奥巴马接下来的任务不再是实现所谓的出口翻番的目标,而只是为了确保美国的大资产阶级的资本能够继续增殖,当然,美国资本的增殖不仅不必增加美国的就业率,而且也不必在美国境内实现增殖。而美国接下来更大规模的失业人口的增加,不仅意味着共和党将在下次总统大选中更有希望夺得总统宝座,而且也意味着美国对外实施武装侵略以消耗国内失业人口的动力增加了。
《欧洲央行降息,欧元应声走跌》,路透社布拉迪斯拉发5月2日电,路透社纽约5月2日电。欧洲央行10个月来首次降息,基准利率被下调25个基点至0.5%,而且,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还暗示,一些政策制定者曾敦促进行更大幅度的降息。
我们早就指出,国际金融霸权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汇率及利率的变与不变的问题。对美国而言,由于它自己处于支配地位,因此,自由浮动的汇率及利率政策是有利于美国向外转嫁危机的,因此,美国才极力强迫他国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及利率政策。稳定是信誉的保证。美国自己在面对危机时,果断地将利率下降到几乎为零的地步,由此反过来等待他国在利率调整上犯错误。
尽管中国央行在汇率问题上犯有重大错误,但是,其在利率问题上至今还没有什么错误(当然,之前没有错误不等于今后不犯错误),因此引起包括央视白岩松在内的公知的严重不满,当然,这些公知是打着反对负利率的这个欺骗性极强的旗号来反对央行的利率政策的,但是,与此同时,它们又自相矛盾地抱怨储蓄率太高、老百姓不肯消费,然而,如果央行真的抬高利率的话,那么岂不是会进一步加重所谓的储蓄率太高、老百姓不肯消费的问题吗?!当然,公知的叫唤只是为了让美国能够从中国汇率及利率的不断变化——因而使中国的金融政策失去国内外信誉——的这个状况下受益。
欧洲央行算是比较紧跟美联储步伐的国际机构之一了,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欧洲央行突然脱离之前紧跟美联储调整利率节奏的做法使得欧元的国际信誉问题更加突出了。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了,然而,欧洲央行此前一直不肯下调利率,当然,它为此给出了很多理由,但实际上只有一条理由,即欧洲央行要维护欧元的国际信誉。可是现在,欧洲央行突然下调利率,这显然不能被解释为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已经获得缓解的表现,恰恰相反,这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已经严重到直接威胁欧洲央行自己安危的反映。通过降低央行的存款利率,迫使其他银行减少存在央行的存款,由此降低央行自己在这方面的利息负担,从而降低欧洲央行自身的资本再生产循环的门槛。当然,如此一来,欧洲的其他银行所面临的危机就进一步加重了,因而也就意味着,欧洲央行降息的这个举动实际上会加剧欧洲内部垄断金融资本与其他金融资本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会进一步增强垄断金融资本吞并其他金融资本的优势,而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欧洲的金融危机只会进一步加重,而不会缓解。
当然,还需要分析一下,欧洲央行为什么敢在这个时段降低利率。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过程来看,欧洲央行降息是迟早的是,这是降息的客观要求。但是,还存在一个主观选择的问题,也就是说,欧洲央行的决策者认为目前降息所得的副作用最小。显然,自美国挑起中日领土争端以来,美国施加在欧元区身上的压力不如以往那么大了,尽管美国依然还在打击欧元区的主权信用,但是由于美国自身所处的状况日益险恶,因此美国需要从更一般的角度——也就是从全球范围内——来加强它的金融垄断地位,因此,它首先就要消灭那些没有强力保护的金融特区,而在这个问题上,那些握有强力的国家是有共识的,因此美国能够而必须在反避税问题上加强与欧元区及欧盟的合作,由此——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使得美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美欧金融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而欧洲金融垄断资本就此获得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同理,中国越是能够展现自己对美国的强力威慑能力的时候,美国就越是会缓和自己与中国的关系,从而相应地调整美国的东亚政策。也正因为近来中国出现了一波亲美反朝的浪潮,由此让美国看到了中国自断手足、自废武功的希望,特别是在新疆出现了新的恐怖袭击活动之后,亲美政府进一步丧失了民心,由此让美国更加感到有机可乘了,因而近几日如天则经济研究所、博源基金会等著名外国代理人机构加强了活动力度。当然,日本的亲美派也没有闲着,尽管借口都是为了争取日本独立,但是,具体的举措都包含着助美反华的内容。也正因为中日两国之间的斗争热度在上升,从而日益牵扯了美国的大部分精力,而美国在危机中见缝就钻的本能也使得它更加关注中国国内日益不安的局势。此外,美国在和俄罗斯讨价还价之后,没有采取进一步恶化叙利亚局势的动作,由此使得欧元区周边的形势处于欧盟能够控制,至少是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由此使得欧洲央行认为现在是一个降息的时间窗口。
但是,要知道,在欧洲央行没有改变利率之时,美欧的金融关系在国际金融霸权斗争中处于主要矛盾地位,而在欧洲央行改变了利率之后,美欧的金融关系也就改变了,因而美欧的金融关系在获得重新稳定之前就会处于次要矛盾地位了。这也就是说,在欧洲央行改变利率之前,美欧金融关系所具有的支配地位能够帮助欧元区利用这个关系并借助美国的力量向外转嫁危机,但是,在欧洲央行改变利率之后,不仅使得欧元区自己将吸引美国向其转嫁更大的危机,而且美欧之外的危机也将进一步向欧元区转移。最后所得的结果就是,欧洲央行自己或许安全着陆了,但是欧元区乃至欧盟的处境却更加糟糕了。
相关文章
- 梅新育:简评天则所关于“三桶油”的新报告
- 【乌有编译】恩道尔:埃及政变 华盛顿伊斯兰策略陷危机
- 中缅天然气管道贯通 可绕开马六甲进口中东原油
- 美欲支持缅甸油气开发 中缅天然气项目或生变
- 张文木:美国的石油地缘战略与中国西藏新疆地区安全
- 默克尔:欧盟各国须让渡部分主权以解决欧债危机
- 姜姝:关于美国挤压中国海外能源利益空间的战略性思维
- 西方“唱衰”中俄合作的背后
- 恩道尔《目标中国》第十一章:西方的要害
- 李克强邀石油巨头闭门商谈 外资或借“合资”布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