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产经新闻》1972:人民币的国际信用进一步提高。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信用高——外国人眼中的文化大革命

火烧 2024-09-28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文章报道人民币国际信用提升,中国通过与四国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展现经济恢复与国际影响力。同时提及文化大革命背景及中行新加坡分行角色,体现人民币国际地位变化。

  参考消息1970年10月14日第一版

  副题:日报报道:英、法、西德、瑞士四国同我贸易已用人民币结算

  文章正文: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二日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为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而猛烈冲击》,全文如下:

  经过文化革命的混乱而全力投入经济恢复的中国,为了抬高作为其经济力量的对外晴雨表的通货“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正在进行猛烈地冲击。以春季的广州交易会为机会,中国在和西德、英国、法国和瑞士等四国的贸易中,决定了用“人民币结算”。在从十五日开幕的、据说是空前规模的秋季交易会上,也将是进一步扩大这种“用人民币结算”的姿态。在和最大的贸易对象日本的贸易中,关于合同、结算方式的谈判虽然还没有结果,但是预计“用人民币标价,用人民币结算”的要求将进一步加强。

  以去年七月在伦敦建立了人民币的行市为开端,今年五月,中国又在香港的中国系统的银行开设了以人民币为后盾的定期存款。另外,在春季的交易会上,在与西方的贸易中推行了用人民币结算的方式,结果,西德、英国、法国和瑞士的银行,向中国银行的伦敦分行设立了用人民币结算的户头。而且在去年五月,当新加坡政府对在当地的中国银行分行以“流动性储备过少”为理由索赔的时候,还发生了中国立即充实了汇款和流动性资金,从而“提高了”人民币的“信用”的事件。

  据认为,中国的这种行动的背后,有这样一种动机在起作用:①对动摇不定的西方通货感到不安的中国,要以本国的通货来取得经济上的保证;②对苏联、东欧阵营的通货卢布表示出对抗意识;③在原来是英镑地区的亚洲、不愿让苏联填补因英国势力的后退而产生的空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