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赵磊:从头越,残阳如血

火烧 2012-03-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展开,结合赵磊的解读,探讨诗词中的革命精神与长征历史,强调红军的坚韧与无畏,展现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从头越,残阳如血  

                           ——读《忆秦娥·娄山关》  

   

赵 磊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

中国革命荜露蓝蒌,历经千难万险。而长征,是其中最为壮丽的红色史诗。《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正是写于这个时候,作者毛泽东。  

1935年遵义会议后,面对国民党蒋介石几十万人马的围追堵截,身处历史的转折关头,毛泽东所表现出来的从容、镇定和自信,以及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毛泽东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诗词中的“西风”、“长空雁叫”、“霜晨月”,冷峻悲壮;透过严峻的历史环境,读者可以想象征途的险恶与战斗的残酷。急促的“马蹄声”,呜咽的“喇叭声”,让我们再次走进红军面临生死危机的历史节点。“真如铁”和“从头越”向世界宣告:这支压不垮、打不烂的革命队伍一定能够踏平千仞险阻,跨越万丈雄关。这是何等坚定的信念,这是何等无畏的勇气,如此强大的内心是任何反动势力都奈何不了的!  

我尤其为词的最后两句所震撼:那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苍凉、沉毅、悲壮、无畏,书写出红军战士豪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令人荡气回肠。  

鲁迅先生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观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今天我明白了,那“失败的英雄”、“韧性的反抗”、“单身鏖战的武人”、“抚哭叛徒的吊客”,虽然形单影只,却是中国的脊梁和希望。即使暂时失败,虽败犹荣。  

重读毛泽东的这首词,我潸然泪下。我为衣衫褴褛、意志如钢、百折不挠的中国工农红军泪流满面,我为舍身求法、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共产党人泪流满面。他们不正是鲁迅先生所希冀的真心英雄吗?于是,我擦去泪水,向他们致敬!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注:本文写于 2012年3月15日 。以上解读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作者所在单位无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