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火烧 2012-05-30 00:00:00 文艺新生 1027
本文分享《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讲述自然馈赠的珍馐美味,如松茸、冬笋、诺邓盐火腿、查干湖鱼头与莲藕等,展现中国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采集技艺。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片真不错,强烈推荐。

  ======================

  -

  大自然是一位极其多产的夫人,

  她的爱女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

  -

  君不见在雪山环抱的香格里拉,

  在松树和栎树的自然混交林中,

  一场雨后有多少松茸正出落得

  楚楚动人,正等待着幸运者们

  掀开她们头上缝成盖头的松针。

  -

  君不见遂昌竹林干净的泥土下,

  入冬后有多少冬笋正一身盛装,

  秘密酝酿着她们在隆冬的演出;

  而在南方,在柳州盛夏的竹林,

  身着绿色横格花衣裳的鞭笋们

  早已经破土而出,正迎风挺立。

  -

  君不见腊月吉林查干湖的鱼群,

  正闭目凝神,一动不动,她们

  正静静等待着,等待着,等候

  冰面上飞驰而来的骡马和渔工,

  等候穿着棉袜子和毡嘎达靴子、

  戴着狗皮帽子的人,等候他们

  拉冰下的大网,迎接她们出世。

  -

  大自然,尊贵的夫人,就连她

  出一次汗,都化作珍奇的馈赠,

  放置在大理诺邓山的天然盐井,

  那些钠与钾主导的奇特的晶体,

  一千年来不断地被人恭请出山,

  参与了多少次密不外传的烹制,

  并创造了多少次舌尖上的传奇。

  -

  啊,你们洞庭湖上的千顷莲塘,

  世人单知吟咏你们接天的莲叶,

  单知啧啧称赞你们映日的荷花,

  当他们为败荷而长吁短叹之际,

  哪里能想到尊贵的夫人已把她

  珍爱的娇女寄养在水下的淤泥。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不,这里撑船而过的不是姑娘,

  而是壮汉,肩宽、胸阔、腰圆,

  他们一身的力气无意伤春惜花,

  也无意拨弄和采摘遍地的莲子,

  他们是湖上三百个职业挖藕人。

  身着连肩胶皮裤,手持特种锹,

  他们对于每一根藕都无比谨慎,

  甚至奉若神明,他们技艺娴熟,

  他们了解整根藕的走势和长度,

  当他们完整地取出那么一整根,

  他们做到了保存“美”的完整。

  黑色淤泥难掩美人绝世的风韵,

  尊贵的夫人赋予她玉质和冰心。

  -

  朋友们,不论你们正置身何处,

  不论你们尝过家常的油焖冬笋,

  或者是不那么家常的炭烤松茸,

  不论你们尝过黄豆酸笋小黄鱼

  或者是同样拌有酸笋的螺蛳粉,

  不论你们尝过白云之南诺邓盐

  腌制并发酵过的三年诺邓火腿,

  或者是塞外查干湖出产的鳙鱼

  鱼头制作的北京味鱼头泡面饼,

  不论你们尝过金黄酥脆的藕夹,

  或者是香浓暖人的莲藕炖排骨,

  让我们想想采摘松茸并用松针

  把菌坑盖好的卓玛和她的妈妈,

  让我们想想轻刨轻取之后同样

  盖好土的遂昌县挖冬笋的老包,

  让我们想想柳州的阿亮不卖他

  供不应求却腌制不到期的酸笋,

  让我们再想想查干湖的渔把头

  石宝柱他们的渔网眼有多么大,

  -

  让我们最后再想想从安徽赶往

  湖北的圣武和茂荣,他们那些

  挖藕人不经意间一起说到的话:

  “……这是出自我们的藕,

  这是我们挖出来的,

  这是出自我们的手……"

  -

  再让我们省却一切含蓄和委婉,

  开诚布公地表示感谢还有祝福,

  感谢大自然,祝福她永远多产,

  永远尊贵,并免于无礼的侵犯;

  感谢劳动的人们,并感谢劳动,

  祝福他们幸运,并且祝福他们

  腰不疼,腿不酸,胃别不好受,

  -

  因为大自然是一位尊贵的夫人,

  而所有的我们,都是她的爱子。

 

 

  舌尖上的中国,乡愁的滋味

  一 [ 阿辉1 ]

 

  看央视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大自然的馈赠”

  那些冬笋春笋酸笋甜笋,那些深海里的鱼,深山里的菌,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是比中国人更懂得吃的民族呢?我这样说的时候,某妞反驳,美国人吃汉堡、热狗、皮萨和生菜沙拉,吃了几百年,也活得挺好啊。我说那叫没文化,某妞说,文化是个垃圾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东西南北形形色色的面。

  一样的米,不一样的食法。

  那些包子面条花卷,年糕、米粉、汤团。

  最最诱惑的,还是春节的饺子,端阳的粽子。

  看得我有哭的冲动。思乡,原来是和味觉连在一起的。

  身处异乡,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不能和你思念的亲人一起

  吃。这个才真让人抓狂。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集“灵感的转化”。

  吃的法则里,风味高于一切。

  中国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美味。

  豆腐,可算是中国人贡献给世界的最伟大发明。

  干湿软硬,条丝片张,发酵变质,霉菌长毛,无不是转化的效应。

  小小的豆子摇身可变万化。

  而北方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则用奶制作出另一种变化了美味,奶豆腐。

  在第三集里,我看见锡林郭勒草原上的蒙古包,蒙古包里用牛奶、砖茶和炒米制成的奶茶。

  我看见年轻的牧人孟克骑在马背上,用爷爷的望远镜眺望远方。

  我看见孟克的妈妈挤牛奶,孟克的姐姐找到迷路的小羊。

  这样一部电视记录片,拍得如此朴拙,又如此充满诗意和力量。

  有个美国同事曾经开玩笑地说:“中国人只需用美食就可以征服世界。”

  美食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

  尽管那中餐,不那么地道也不那么正宗。思乡是舌尖上怎么都改变不了的感觉。

  艾柯卡的父亲说:无论怎样人们都要吃,因此开饭馆是最稳妥的行当。

  从没看过哪部电视片,能像这部一样,温柔却强劲地牵扯了我心底最浓烈的思乡情绪。

  好友阿敏说,晚上跟老公一起看了两集之后,两个人相对无言。今

  天一大早,发现老公上网查询,看看曾邀请他回国工作的机构,还有

  没有新的机会。

 

相关文章

  • 南方系媒体和公知围攻《舌尖上的中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