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印媒:中国向印度土地私有化取经

火烧 2014-06-12 00:00:00 时代观察 1037
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学习土地私有化经验,关注征地补偿、继承权及房屋所有权保护,借鉴印度土地法,推动国内土地改革,强化农民土地权益。

  “在中国土地制度向私有化过渡的进程中,印度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印度时报》11日刊发一篇令中国人多少感到有点惊讶的报道。报道称,上月16日,作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特别代表,中国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夏勇率6人代表团出访印度,在新德里与印度相关部门进行了“秘密会晤”,目的是“向印度学习、构建一部强有力的土地法,实现让中国城乡居民享有个人土地权益”。

  相关新闻在中国外交部网站上确有记载,称中国代表团此行与印度城市发展部、司法部等部门高级官员就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制度、住房制度、贫民窟改造等相关立法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细节未披露。

  《印度时报》报道称,印中双方会晤时就土地纠纷、征地补偿、土地继承、房屋所有权等法律和政策保护展开讨论。中方听取了印度《土地征用法案》关键起草人桑杰·辛格的发言。据报道,中方代表对印方土地征用中遇到的问题表现出特别兴趣,还询问了印度针对部落定居点实施的特殊土地政策。

  《印度时报》称,中方此次访印并从印度土地法中吸取经验,具有重大意义,在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将“赋予农民更多土地权益”以及“户籍登记改革”等问题作为改革重点。报道称,有关土地改革的议程,是中国新领导层“最为宏伟的计划”,艰巨性甚至超过邓小平在1978年倡导并实施的改革开放。

  据《环球时报》驻印度记者了解,今年1月,印度议会通过新的征地法案,根据该法案,私人公司征地须征得80%被征方同意,公私合作项目须征得70%被征方同意。这一严格条款虽然保护了被征方利益,但对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或征地建厂起到阻碍作用。不少外国投资者因此望而却步或从印度撤资。而且当前印度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7000余万无地农民,生活堪忧。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11日对《环球时报》说,《印度时报》所谓中国“取经”的说法肯定是夸张了,印度的土地政策并不成功,但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印各自的教训值得交流沟通。郑风田说,在土地改革方面,中国和印度在过去正好是走了两个极端:印度是拿农民的地太不容易,所以高速公路建不起来,印度新总理莫迪才想学中国;中国是农民的地太容易被拿走,而现在,强化农民的土地权利已成为新一届政府土地政策的核心,这一点我们确实可以向印度借鉴。▲

相关文章

  • 据悉承包地到户或永久不变 土地私有化做实
  • 杨成林:驳许成钢教授“土地私有化”的观点
  • 住建部副部长:城镇化应守住哪些“底线”
  • 李北方:为了任志强们的"乡愁",再造特权阶层?
  • 按公知逻辑,私有制国家的公民才没必要爱国
  • 寒江钓雪:谈谈农村城镇化的致命之殇
  • 春节采访:支前女英雄闫光英
  • 家乡的变化——从建房说起
  • 除了利益,地权什么都不是
  • 第三次土地改革着眼的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