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除了工资,还有什么不涨

火烧 2010-11-17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聚焦物价飞涨与工资不涨的矛盾,反映日常生活成本上升、购物变化及民生压力,探讨经济繁荣下普通人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除了工资,还有什么不涨

付雁南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1-10

    一些随处可见的变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它几乎遍布社会各个层级,并延展到许多民生的细微角落。

    你可以在时常光顾的超市里看见它。在上海,降价6元钱的卫生纸、便宜两角钱的鸡蛋常常被一抢而空。家庭主妇们忙着在购物车里堆满花生油,餐馆老板则成箱地抱走食盐和白糖:“能囤就赶快囤点货吧,反正什么都在涨价。”菜市场上的大蒜10元一斤,饺子馆儿里的免费蒜泥已经不见踪影。

    人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清晰地感受到物价飞涨。尤其是,这次它影响的不再是钢铁、化工,而是与老百姓的寻常日子息息相关的日用品。

    “豆油涨价,粮食涨价,蔬菜涨价,糖涨价,燃气涨价,”一位黑龙江的老人在市场前连声叹气,“再这么涨下去真是什么都买不起了。”形势不妙,连一辈子都在种菜的农民也在一本正经地分析,化肥涨价跟“房地产资金的进入有很大关系”,因为“政府打压房价,股市不景气,这些资金可去的地方不多,就进入了流通领域”。

    这些小人物不大明白自己的生活怎么会突然被搅乱,但可以肯定,无论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哪一种,他们都只能被动接受,既无从选择,也无处躲避。上班族们在抱怨“什么都涨,只有工资不涨”;家庭主妇们则气愤地说:“原来买一桌菜的钱,现在只能买几个鸡蛋。”

    这场面实在有些出人意料。毕竟,就在不久前,报纸上还到处是关于经济的好消息:比如,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攀升;再比如,近10年来,GDP增长幅度年均超过10%。

    另一组数字也显示出这种繁荣。前三个季度,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了22.4%;上半年,央企的利润增长了57.1%。与此相比,普通人的账本则显得有些寒酸。近10年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而在农村,这一数字只有6%。

    还不是最坏的。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正在吵吵嚷嚷地讨论着新增加的税负,房子要缴税,车子也要缴税,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这些隐忧更让人惴惴不安。

    如今,物价一上涨,钱袋子跟着再次缩水,就连想尽各种办法买到便宜蔬菜,都成了一件可以在邻里间炫耀的事。买到低价菜的技巧成为人们在论坛里讨论的热门话题,方法包括“提前收看天气预报”、“选择中午冷门时间前往”等。还有的人,干脆拿出炒股票的劲头来对待那些生活必需品,哪些东西可能涨价,无论是白菜还是食用油,立刻就成批地买走。

    过去几年,当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气势恢宏的盛事接连鼓舞着人们对生活的期望时,转脸回到个体生活的普通人,却未必能体会同等比例增长的幸福感。他们转过身就要为最具体的生活大伤脑筋,比如,一头大蒜的价格。

    还有更多故事,其中一些发生在内地与香港之间。深圳的主妇开始奔波几十公里来节省花销,她们坐火车南下香港,是为了采购大量的食盐、苹果、鸡蛋、酱油、卫生纸和洗发水。而因为深圳的物价不断攀升,许多原本为了省钱而寄居内地的香港人,在积蓄眼看要花光的当口,不得不再一次搬离深圳,返回香港。

    虎视眈眈的通胀,笼罩在寻常人家的头顶上。就连曾经衣食无忧的人们也开始备感艰难,买菜做饭这样的日常琐事,也被忧虑和抱怨逐渐充满。

    在人流熙攘的街头巷尾,无论是主妇、白领还是农民,每个人都能列举自己被涨价扰乱的生活。这些故事很琐碎,汇集在一起却不容忽视。这些最普通的人,他们细微的努力正在推动社会发展,他们能否享受经济繁荣带来的幸福与安稳,正变成急需回答的问题。

相关文章

  • 成都学者:银根会放松吗?
  • 王小刚:中国经济已面临“滞胀"风险的理性分析及对策思考
  • 混乱的经济学名词之通货膨胀
  • 中国的通货膨胀已攀升至高位,应该采取渐进式举措加以调控
  • 梅新育:中国物价上涨罪不在"猪" 美联储才是祸首
  • 吕永岩:对美巨额利益输送必须严查、追究!
  • 通胀“魅影”下的规避与应对 ——“通胀治策”论坛精要
  • 从猪价轮回看生猪产业的沦陷
  • 通货膨胀与经济危机
  • 梅新育:境外上市受阻有利于削弱输入型通胀
  • 通货膨胀的真相:美联储放水与大象挤入澡盆
  • 竖琴螺对通货膨胀的独特看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