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天若有口天喊冤,原来我是个倒霉蛋!

火烧 2010-03-26 00:00:00 网友杂谈 1040
西南大旱百年一遇,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抗旱能力薄弱。文章指出,农田水利投入不足,设施老化,导致旱情加剧,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应对极端天气。

西南本不缺水,小时学地理就知道,这里降雨丰富,年降水都在1300毫米以上,云南更是水资源总量排名第三。而今西南大旱,报道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个省区市,受旱耕地面积8368万亩,占到全国受旱面积的86%。-----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9736万亩,有2054万人、1260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特别是云南、广西和贵州的干旱已持续了几个月,一些地方灾情达到百年一遇。  

从报道上看,这就是天的不是了。老天“几个月”不下雨,“百年一遇”,太不够意思了。联系到去年春的大旱,夏天的洪水,其实“百年一遇”, “五十年一遇”的字眼并不新鲜,中国已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这全是天的错。  

不过,还是要问一问:天不下雨,可以浇嘛!中央去人了,地方去人了,明星管他是不是诈捐,又在倡议呢,动机是好的;资金、物资、人员到位了,这才发现:  

骨干蓄水工程少,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农田水利不像股票房地产,设施薄弱,无人问津,年久失修。若未雨绸缪,亡羊补牢,吸取前车之鉴,防患于未然,把农田水利设施都建好,是不是就能走出“下雨则涝,不下则旱”的恶性怪圈了?  

中国人民大学郑风田撰文说,大旱暴露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的困局,大旱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真问题:多年的投入欠帐与制度缺失,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种粮的比较利益低下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取消的“两工”制度也使农民即使在农闲时也难以组织劳动力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整修;国家对水利设施只投大江大河建设,到农民田头的最后几公里无人问津等等。这些原因使不少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在关键时掉链子,无法承担更大一点的干旱风险。在风调雨顺时还能头面人凑着用,但一遇到大旱就无能为力了。  

30年来我国农田水利投入呈现逐渐弱化恶化趋势:从改革前后农村农田水利投入的制度演变和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田水利投入的状况客观上一直处于恶化趋势,由此导致原有的供给水平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水利设施淤塞,农田道路失修,导致农业抗灾能力薄弱,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的持续稳定发展。改革后,政府主要从城市和工业获取利益,也把水利投入的重点放在利益相关的城市防洪与大江大河工程上,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少之又少,管理日渐荒疏。基层政府又因资金不足和上级没有要求而难以投入。同时,由于市场化条件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大、见效慢,致使政府官员追求任期政绩的激励,常常把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挪作他用。  

不禁怀念起毛主席的时代来了。恰恰是在被妖魔化的年代里,我国农田水利事业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主要集中在50~70年代,80年代以前的水利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有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全国建设了3万多座大中型水库,并且大多数都有配套的渠系工程。主要原因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公社体制又客观上使得农田水利设施的外部性有效地内在化了。”  

两厢比照,天能不喊冤乎?  

相关文章

  • 胡靖:非洲饥荒之中国映衬
  • 毛主席时代永远怀念--驳网易毛时代水利不值怀念的谬论
  • 新闻联播露真相,私有改革元气伤!
  • 水库被老板承包养鱼是不是人祸呢?
  • 胡靖:小水窖救不了农村水利--“大包干”带来水利大倒退
  • 红旗渠究竟靠什么修成的?(附红旗渠纪录片)
  • 毛主席是怎样决策和督导治理淮河的?
  • 从五省旱灾看资改派反党集团
  • 时寒冰:旱灾真相实地调查(中部、下部)
  • 抗旱救灾志愿者行动倡议书
  • "大西南的旱灾,四成是天灾,六成是人祸"一个老农民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