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李北方:中国需要中国学吗?——评北大燕京学堂事件

火烧 2014-07-27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讨论北大设立燕京学堂与中国学的关系,强调中国需要构建自身主体性与现代性叙事,而非依赖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学。

  鲁迅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

  “新”字用得好,妙不可言。大师就是大师。

  为新,意思是走在人前,敢为天下先。这的确是北大的特点,也正是这个特点,造成了北大的尴尬:进步的时代她最进步,堕落的时代她最堕落。

  这一点,鲁迅也早就看出了。他夸过北大是“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也骂过北大“堕落至此,殊可叹息”。这看似矛盾的评价,统一在了“新”字上。

  北大是中国的北大,因为她走在前面,她提出的问题也往往是中国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应该关注北大设立燕京学堂,开设中国学学科的原因。

  这不是一个大学开一个可以自主决定的二级学科的问题,也不是设一个新专业扩招的问题。北大借此提出的是对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走向都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中国知识界该怎么研究中国?什么是中国的主体性?中国应该怎样构建自己的主体性?

  这是为什么清华的手笔更大的“苏世民项目”只是学校自身发展中的一步,而北大的燕京学堂却与整个国家的走向联系了起来,吸引了知识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北大校方显然还对相关问题的重要性处于无意识的状态,还只是把“中国学”、“主体性”这样的概念用在装点这个新项目上,也没有意识到所作所为恰恰是缺乏主体性的表现。

  北大要搞的中国学,没有脱离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根基的“东方学”的范畴,这样的中国学与中国的主体性毫无关系,只与西方的主体性有关。

  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中国需要中国学吗?

  以中国的主体性为坐标,与其说中国需要中国学,不如说中国更迫切地需要自己的“西方学”。这还不够,中国真正需要的是新的现代性历史叙事。这里才能孕育出中国的主体性。

  在这之外,我们也看到,在争议中北大校方没有蛮干,而是倾听、沟通和妥协。我们看到,“兼容并包”之风仍在。在这点上,要给北大点个赞。

相关文章

  • 老田:从张维迎“升官图”看北大的殖民化办学方向改革
  • 雪域牧民:燕京学堂--为美帝国培养“第五纵队”
  • 甘阳、刘小枫:北大的文明定位与自我背叛
  • "我们是毛时代的青年" 重庆青年志愿垦荒队始末
  • 刘仰:习主席“五四”到访北大
  • 东网新闻:美日共同牵制中国 吁勿以力量改变现状
  • 孙锡良:为何不中止奥巴马夫人的北大演讲?
  • 米歇尔北大演讲:来美留学,塑造你的国家
  • 北大举行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理论研讨会 朱善璐孔庆东等出席(图)
  • 北大极端自由派教授夏业良称“反专制”面临解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