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学术无禁区 课堂有纪律

火烧 2015-01-3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高校教师言论自由与学术自由的边界,强调课堂纪律与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呲必中国’等错误思潮影响,提出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必要性。

  近期,关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互联网上引发舆论热潮。一石激起千层浪,网上有很多叫好、称赞的声音,但批评讽刺也同样大量存在。其中有一种颇为值得商榷的观点,那就是高校教师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因此,如何正确把握高校教师的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与加强高校思想宣传工作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注意。

  学术无禁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始终没有改变。中国要发展和富强,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努力,离不开知识分子的思想创新、科技创新。因此,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导向下,党和政府竭力为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知识分子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工作和研究环境,激励他们思想创新、科技创新,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对于学术问题方面,一般不设置禁区,大力发扬民主,鼓励平等讨论,相互砥砺思想,对未知世界大胆探索。

  由于高校特有的宽松的思想环境,导致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各种错误思潮极为容易渗透进来,有的甚至站到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在最近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

  “呲必中国”就是一种大学课堂典型错误思潮现象。网上有评论认为,这是对中国社会当前种种不公正、不公平等丑陋现象揭露,是正常的言论表达,是“真正”为国家好的表现。是的,教师阅历远胜于刚入大学的学子,知道中国还有更多光明面、进步面,但是课堂上“呲必中国”会让年轻的大学生误以为中国一团漆黑,体制是“落后的”,社会是“不合理的”。这些大学生进入社会时带着对社会片面、非理性的认识,在很多公共舆论场合中,会自然地体现出来。

  课堂有纪律。学术活动是平等,老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学术的活动。高校教师要能区分学术和宣传,尤其在思想问题方面,高校教师要有理想信念和敬业精神,不能“吃着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要有谦卑与自省的精神,切不可有真理在手,众人皆错的傲慢心态,要有言论自由的底线。如果将学术观点不通过正常渠道传播,而是或通过课堂向学生灌输,或通过自媒体等方式炒作、宣传,这就完全突破了学术自由的底线。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个难啃的骨头。学术与宣传思想工作的边界有时候不是那么清晰,两者甚至会起冲突,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在工作和实践中可以慢慢探索经验。正如《意见》指出的那样,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只要认识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那么,再难啃的骨头都会被啃下来!

相关文章

  • 千钧客:意识形态斗争是事关存亡的政治战
  • 教育部: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教材进课堂
  • 社科报:高校不能成为错误思潮集散地
  • 清湖渔夫:雅尔塔体制轮回沉思录(下)
  • 教师课堂言论有边界
  • 屁股歪了,身子会正吗?--与@杨恒均商榷
  • 我爱唱红歌,不爱听赞歌
  • 环球时报:请莫在网络时代对华搞“文化冷战”
  • 赵磊:高校重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8条拙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