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毛泽东时代的伟大成就

火烧 2010-12-26 00:00:00 读书交流 1045
文章聚焦毛泽东时代工业生产力飞跃,涵盖赶超战略成果、两弹一星突破、教育发展及国家工业化进程,突出工业成就与战略意义。

赶超战略的巨大成就  

——赶超战略与工业生产力大发展  

赶超战略时代的成就,我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业成就,中国的粮食产量提高也是很快的,但是粮食产量提高的同时,人口也增加了一倍,因此增加的人口抵消了农业成就。赶超时代的另一大成就是工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这点也得到了各派学者的一致认可,如果没有赶超战略时代的工业革命,后来的改革也就没有了要改革的对象。  

从1952年至赶超战略时代结束,中国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6亿17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木材产量从1100万立方米增长到了5100万立方米,电力从70亿度增长到了2560亿度,原油产量从空白发展到了1亿零400万吨,化肥产量从39000吨上升到了869万3千吨,农药从2千吨增加到53万吨。  

军事及工业成就  

赶超战略时代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1975年,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  

赶超战略时代搞出了“两弹一星”,以最小的代价建造了祖国的核保护伞。其中1964年爆炸了第一颗原了弹,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5年收回式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及核潜艇试验成功等,这一切都大长了中国人民的气,灭了敌对国家的威风。打破了核垄断和核讹诈,争取了长时间的国家安全。今天我们才可以在“两弹一星 ”的核保护伞下安居乐业。  

航天工业由空白跃居世界第三。1954年,中国第一批飞机试制成功,两年以后,中国首次试制的歼五喷气飞机获得成功,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各个系列型号的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陆续飞上蓝天,而运十的研制成功,正是我国当时航空工业飞速发展的集成和写照。1980年9月运十首次试飞成功后,美国道格拉斯一副总裁看了飞机之后说:“你们航空工业一下子赶上来了15年”。但是因为保密需要,航空航天工业的许多产值没有计算和公布。6

教育成就  

在文教方面,“文革”结束时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最高曾达国民生产总值的5%,建立了上千所大专院校和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投入从来没达到过3%这一世界平均线。改革开放之初,海外和香港商人对在中国投资普遍的担忧是:在大陆是否能招到接受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他们以为大陆像菲律宾和印尼)。但令最初试探性投资的外商惊奇的是,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到处都是,这在其它发展中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科技成就  

赶超战略时代的另一个巨大成就是建立了规模庞大、分布领域广泛的科研院所,保守估计有3千多所,为我国科学研究和设计的全方位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个时代科技原创能力强大,各个领域创造了无数第一。人造卫星、导弹、核潜艇、大型喷气客机、人工合成胰岛素、汉字激光照排、卫星回收、计算机、直升飞机、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大规模集成计算机、CPU(我们还出口到日本);歼十、神5载人宇宙飞船是70年代的技术;反导系统,导弹、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小麦高产等世界闻名;复方甲醚、针刺麻醉手术;内燃铁路机车、现代海船(包括30万吨集装箱轮)、微电子;“远望号”系列船,其技术高度至今难以逾越,那时的报纸经常报道国家创造发明和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也和美苏水平进行对比,有些技术是超美苏的。  

医疗成就  

在医疗卫生建设方面,各县城和公社建立了卫生院,并培养了遍布乡村的赤脚医生队伍。城市居民实现免费医疗,农民看病也收费低廉。相对完善的医疗保健体系,使得1976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达到男人为六十六岁,女人六十九岁,这在发展中国家中几乎居于最高水平。  

赶超战略时代还留下大量外汇储备,截止1977年共有黄金储备1280万盎司,外汇储备23.45亿美元。为后来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准备了条件。 总之,建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改变了中国的面貌。7  

社会主义并不就是贫穷  

30年前中国流行过一句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如果我们反问一句,社会主义就一定贫穷吗?苏联及原来的部分东欧国家就靠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国家发达,因此社会主义并不等于贫穷,中国当时在工业化及高科技方面都取得了震惊世界甚至是领先世界的巨大成就,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当时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没有解决吃饭问题,但当时粮食短缺主要是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而且也正在解决中,如果没有水利设施的巨大改善,没有化肥设备的引进,粮食短缺仅仅靠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也是不可能解决的。我们一定要相信改善生产力的巨大力量。

翰啸 《中国大形势》作者

 图书信息  

  

  

作者:高连奎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月1日

  页数:320页

  开本:16开

  字数:340千字

  ISBN :978-7-121-11988-0

  中国的崛起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全球地缘事件。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网络调查表明,“中国崛起”高居第一,远超美国的“9.11”和攻打伊拉克等,成为全球最受关注事件。但对于中国人自己来说,这种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巨大成就。更根本的是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古老的中国不再是一个传统社会、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商业社会,工业社会,而且几乎和全球同步进入信息社会。从大历史的角度讲,正是由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中国也终于打破朝代更替、自我循环的发展演变模式。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崛起真正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 然而,究竟什么是中国崛起的原因,是否已经形成“中国模式”,这种模式是否可以持续?有何缺陷?这仿佛如数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引无数学者共折腰。 在这股研究中国的热潮中,却出现了一位冷静的学者、“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理论提出者高连奎先生。这位早年成功预测到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年轻经济学人,经过几年的沉淀,再推三十万字力作《中国大形势》。 令人震撼的是开篇即起、力透纸背的天问:为什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60年,与发达国家还有那么大差距?为什么中国人工资那么低?中国未来是继续高速增长,还是进入低速增长期?如何才能破解民生难题?……这种直面现实、浓浓的道德关怀、终极关怀,也同样吸引、拷问着每一位读者,沉浸其中共同寻找答案。 虽然是中国大形势,却脱离不开西方主导的五百年全球化进程这一宏观背景。这也是为什么高连奎先生此书的首章即为《中学西渐与西方文明的崛起》。然而与众不同的是,他不仅看到了西方崛起对东方的影响,更注意到了当今主流话语所忽略的东方文化对西方的影响,甚至是推动西方崛起的动力之一。“中国是西方文明的思想教父,西学中渐是历史的回流”、 “中国思想的传播,发酵,终于在18世纪初演变成了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这些震撼性、颠覆性的结论既是价值判断,更是事实判断。如果从因果论来看,没有东方文化的作用,也就没有今日西方文明的成功崛起。 这种建立在事实、逻辑基础上的震撼性、颠覆性的创新纵贯全书,在东西方对比的大历史视野下,堪称对中国模式全新、全景式解读与剖析。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经济、政治、社会、人文等多学科的宏观游刃有余的把握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进行理论创新的同时,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解决问题”,融理论性与实用性于一体。 我长期生活在法国,最被此书的两个部分所打动,所吸引和共鸣。一是作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深刻剖析和批评。毫无疑问,多党政治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社会宗教、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各方面因素互动进而不断演变的产物,有其历史合理性、正当性。然而,在当今世界,其弊端日益显露,警讯不断。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随后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危机,直到今天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令人目不暇接。高连奎先生将之称为“西方政党分赃制”,其造成的“政客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大败局的根源,“甚至把好人变成了坏人,把聪明人变成愚蠢的人,把有前瞻性的人变成短视的人”。其犀利、切中肯綮令人拍掌而和。其次,就是他的“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理论。现在法国虽然人均GDP早已超过三万美元,进入福利社会,然而百姓却普遍没有富裕感。全国人均月工资不到两千欧元,还有一半的受薪者低于一千五百欧元。但是法国的房价全国平均每平米在两千欧元之上,拥有全国六分之一人口的巴黎最低达六千欧元!在这种情况下,仅有50%的法国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生活中甚至大学的教授、校长都吝于打一次出租车。这种富裕国家却普遍存在贫穷的奇特现象,竟然被“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理论所破解。这对于已经整体上摆脱贫困、正向富裕迈进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及时的理论参照。 当然任何理论都需要广泛的实践才能成为社会现实,然而我们却不能不佩服他的努力、创新的勇气以及由此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而且我也相信此书的问世注定要掀起一场“大波”,从而把中国模式的争论、研究带上一个新的高度。今日的中国也恰似“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正在迈向成功的彼岸。此书的出版,也可谓正当逢时,给再度复兴的中华民族描绘了“看世界,中国如何主沉浮”的远景。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高连奎,笔名翰啸,财经学者,“低生存成本社会”理论提出者。在中国改革网、共识网、选举与治理网等高端智库网站以及21世纪网、中国经营网、金融界等专业财经网站都设有个人学术专栏,并担任部分智库特邀研究员及部分财经媒体特约评论员。陆续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环球网、新浪网、凤凰网、中国经济网、中国证券网等知名网站发表财经及历史类评论近百万字。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为什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60年,与发达国家还有那么大差距?为什么中国人工资那么低?为什么在中国资产百万仍不能算作富裕?为什么中国的白领不能成长为中产阶级?中国未来是继续高速增长,还是进入低速增长期?如何才能破解民生难题?本书创造性的以国际视野为基础,跨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人文等多学科,对当前的中国形势进行了系统而又透彻,全面而又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创富于民”、“均富于民”以及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主张。这也是中国学者首次对中国的现实发展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主张,作者知识之广博、视野之开阔、思想之高远、逻辑之严谨都是其他学者很难做到的.

  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我们照搬苏联,80年代我们学习新加坡,90年代我们羡慕阿根廷,本世纪前十年我们又模仿美国,偶像相继倒下,今后十年我们一定要走出自己的模式。本书是华尔街金融危机预言者的重磅新作,是一本展现中华民族从辉煌到衰落以及如何实现复兴的全景式著作,你最关心,最想了解的中国问题在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编辑本段本书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形势

  第一章:中学西渐与西方文明的崛起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中国潮”时期中国影响着欧洲最时髦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中国人为什么对“启蒙”没有兴趣?

  第四节 “中学西渐”路线图:中国思想如何传到西方?

  第五节 中华文明: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之源

  第六节 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四大影响之一:人文社会的形成

  第七节 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四大影响之二: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八节 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四大影响之三:经济学思想的形成

  第九节 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四大影响之四:文官制度的建立

  第十节 中国大崛起时代面临的挑战

  第十一节:本章主要观点总结

  第二章 从世界工业革命大潮流看中国的近现代强国之路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洋务运动时代(1)

  第三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洋务运动时代(2)

  第四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革命与战乱时代(1)

  第五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革命与战乱时代(2)

  第六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赶超战略时代(1)

  第七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赶超战略时代(2)

  第八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比较优势战略时代(1)

  第九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比较优势战略时代(2)

  第十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自主创新战略时代(1)

  第十一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自主创新战略时代(2)

  第十二节 本章主要观点总结

  第二部分 从世界角度看中国形势

  第三章 华尔街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之一:商业根源

  第三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之二:政治根源

  第四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之三:学术根源

  第五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之四:技术根源

  第六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之五:公司治理根源

  第七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之六:社会根源

  第八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之七:产业根源

  第九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八大根源之八:社会治理根源

  第十节 小布什为什么不能成为里根

  第十一节 本章主要观点总结

  第四章 从世界经济大败局看中国发展道路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之一:美国经济败局

  第三节 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之二:阿根廷经济败局

  第四节 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之三:俄罗斯经济败局

  第五节 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之四:日本经济败局

  第六节 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之五:东南亚经济败局

  第七节 世界经济败局三大原因之经济原因

  第八节 世界经济败局三大原因之政治原因

  第九节 世界经济败局三大原因之文化原因

  第八节 从世界经济大败局看中国发展道路

  第九节 本章主要观点总结

  第五章 金融危机下的“藏富于民”建议与政府应对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大危机时代的“藏富于民”建议之一:谢国忠建议

  第三节 大危机时代的“藏富于民”建议之二:张维迎建议

  第四节 大危机时代的“藏富于民”建议之三:陈志武建议

  第五节 大危机时代的“藏富于民”建议之四:郎咸平建议

  第六节 大危机的中国式应对:中国经济的“V”反转

  第七节 中国轻松战胜经济危机的秘密

  第八节 本章主要观点总结

  第三部分 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出路

  第六章 被误判的中国经济形势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之一:中国真的内需不足吗?

  第三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之二:中国真的投资率过高吗?

  第四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之三:谁说中国人不消费?

  第五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之四:什么导致了中国的低工资?

  第六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之五:中国高增长背后的GDP泡沫

  第七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之六:中国离权贵资本还有多远?

  第八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之七: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产业结构?

  第九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之八:人民币升值的根源于危害到底是什么?

  第九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之九: 区域竞争的优势从何而来?

  第十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十大误判之十: 中国产业如此崛起?

  第十一节 本章主要观点总结

  第七章 中国经济继续高增长的动力何在?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三问中国经济增长之一:中国经济增长的质变靠什么?

  第三节 三问中国经济增长之二: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在哪里?

  第四节 三问中国经济增长之三: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什么?

  第五节 中国真正的产业危机是什么?

  第七节 世界自动化企业在中国

  第八节 中国自动化现状与未来

  第九节 国民收入的“多倍增”计划

  第十节 中国经济即将步入高速增长时代

  第十一节 本章主要观点总结

  第八章 中国如何应对危险的金融经济时代?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五论金融经济时代之一:论金融经济时代的特征

  第三节 五论金融经济时代之二:论金融经济时代的货币政策

  第四节 五论金融经济时代之三:论金融资产主义时代的经济调控

  第五节 五论金融经济时代之四:论金融经济时代的经济逻辑

  第六节 五论金融经济时代之五:论金融时代的内忧外患

  第七节 中国成“国际金融游戏”的最大受害国

  第八节 中国巨额外汇难题该如何破解?

  第九节 本章主要观点总结

  第九章 中国学者的思想江湖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郑观应、孙中山、康有为的经济学思想

  第三节 莫干山会议—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登上前台

  第四节 西山会议—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狼狈出局

  第五节 当代中国的四大思想领袖

  第六节 当代中国四大思想领袖之一:何新

  第七节 当代中国四大思想领袖之二:张五常

  第八节 当代中国四大思想领袖之三:郎咸平

  第九节 当代中国四大思想领袖之四:刘军洛

  第十节 中国经济学界的新势力

  第十一节 建立国家战略委员会的建议

  第十二节 本章主要观点总结

  第四部分 中国的民生形势与出路

  第十章:探索中国民生困境的根源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中国民生艰难

  第三节:六问民生困境之一:国富民穷是否是民生困境的根源?

  第四节 六问民生困境之二:藏富于民能否解决当前中国的民生困境?

  第五节 六问民生困境之三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的民生困境?

  第六节 六问民生困境之四: 民生困境继续加剧的后果是什么?

  第七节 六问民生困境之五: 影响民生困境的风险还有哪些?

  第八节 六问民生困境之六 :应如何改善中国的民生困境?

  第九节:本章主要观点总结

  第十一章:民生改善与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之一:美国模式

  第三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二:日本模式

  第四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之三:新加坡模式

  第五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之四:北欧模式

  第六节 本章主要观点总结

  第十二章 中国的民生出路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人类早期的社会理想及其实践

  第三节 生存环境与国家制度的微妙关系

  第四节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五问之一:民众生存成本过高的原因何在?

  第五节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五问之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是怎么回事?

  第六节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五问之三:如何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

  第七节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五问之四: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有什么好处?

  第八节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五问之五: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是否适合中国?

  第十一节 中国如何才能居者有其屋?

  第十二节 本章主要观点总结

  第五部分 中国形势总结

  第十三章 当前中国形势的分析

  第一节 对中国大形势的总体判断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十大风险

  第三节 保障中国经济安全运行的三个层次

  第四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五大“政策性陷阱”

  第五节 中国学者的三大思想误区

  第六节 中国民生三大难题

  第七节 中国学者的强国之策分析

  第八节 社会乱相的学术逻辑及解决方案

  第九节 笔者关于中国问题的看法与建议综述

  第十节 本书杂谈

  第十一节 本书提出的新概念

  第十二节 本书观点集萃

  本书后记

  附文一: 就本书内容答读者问:《要相信生产力决定论》

  附文二: 就本书问题答记者问:《学者解读中国大形势》

  附文三: 就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答记者问:《低生存成本社会才会有好生活》

编辑本段名家评价

  中国侯若石、澳洲任传功、法国宋鲁郑国、日本钟庆、美国乐晓等海内外知名学者共同推荐,读过本书的人,包含部分海外异议人士都认为这是一部严肃的,创新的研究中国同时也包括西方社会的很有价值的专著,读来都有收获。

  1、本书我读了八遍!书中无不浸透着炽热的爱国情怀,氤氲着深究细研、脚踏实地的科学学风,激荡着为祖国前途而忧虑的民族正气!本书可谓暗夜星火、久旱甘霖,她可使彷徨者驻足沉思,使茫然者豁然开朗。愿广大的同胞兄弟姐妹广阅之,深研之,广推之。

  ——澳洲知名华侨领袖、学者、澳华电视传媒创办人 任传功

  2、《中国大形势》以“思考中国,唤醒中国,革新中国,崛起中国”的大志向来关注、反思中国与世界的成败格局,并通过认识世界和中国大形势来认识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程,考察的视角高瞻远瞩,认识问题高屋建瓴,深刻独到,如惊蛰春雷、如思想狂飙,为我们思考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历史发展线索和理论分析框架,其观点和思想具有前瞻性、深邃性、独创性性,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的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书是中国改革发展的预警、预言之力作,是一本展现中华民族再创辉煌以及如何实现和平崛起的蓝图式巨著,很值得一读。

  ——美国法研究专家 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 莫神星

  3、依靠投资的外延式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中国大形势》为中国经济发展指出了两个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这两个办法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切中中国经济发展的要害,扎扎实实的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

  ——知名经济学家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侯若石

  4、人生有几个层次,开始的是求生存,然后是求发展,最后是追求自由。而中国的经历似乎相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追求自由,九十年代追求发展,本世纪解决生存危机却成了最重要的课题,本书作为生存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很值得读者去品味思考。

  ——旅日学者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作者钟庆

  5、《中国大形势》这本书旨在推动中国去发展一个“低生存成本”的社会以及推动中国能够成为技术及科学的发源地。她的大部分结论都来自于对历史,包含中国历史及其他国家历史的审视与验证。作者所拥有的广泛知识谱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给了她给了我不常见的让人大开眼界的经历。我确信,这本书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将产生积极影响。

  ——美国华人经济学者英文版《经济的效率》一书作者乐晓

  6、作者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在东西方对比的大历史视野下,对中国模式进行了全新、全景式的解读与剖析,给再度复兴的中华民族描绘了一个“看世界,中国如何主沉浮”的远景。我相信此书的出版必将把对中国模式的争论、研究带上一个新的高度。

  ——法国华人学者 巴黎文化沙龙秘书长 宋鲁郑

  7、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然而很少有人将之串联起来进行研究。作者就是发现了这四者的联动关系。执其四极而细究其中因缘,从工业革命的视角解读中国历史,用政治学理论解释经济败局,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商业灾难,最后用经济的方法巧妙破解中国民生难题,观点大胆新颖,具有很强的创见性,读起来引人入胜,是罕见的上乘佳作。

  ——《中国经营报》副社长 中国经营网总编辑 张健

  8、我们中国传统上说的经济学是指“经世济民”的意思,是一门政治经济学,更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不是目前充斥大学经济系的那些美国人写的教材。《中国大形势》就是这样一本以经世济民为目的的书,也希望中国能有越来越多翰啸这样的经济学家涌现出来。

  ———知名学者《三井帝国在行动》作者 白益民

  9、在这里,看懂中国大势,看懂世界大势!

  ——《环球财经》副主编 林鹰女士

  10、其他经济学家的书唯恐人家看得懂,而作者的文笔和理论很通俗,但又一语道破天机,希望本书能够翰动国人,啸傲学界。

  ——湖北卫视 深圳演播室负责人 吕宏睿女士

  11、高连奎先生和我一样都很喜欢坚持总体性研究方法,这就使我们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但是,高连奎能在如此恢弘博深的视野中用通俗明快的语言提出和解决一系列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问题,并颇多创见,实在是精神可嘉,值得敬重和学习,对社会转型的今天也意义非凡。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伟大的民族振兴,就需要许许多多像高连奎先生一样的思想者群雄竞起,共同支撑起一个具有强健思想的公民社会。为此,我相信此书一定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进我们的智识。

  ——宪政社会主义研究专家 西北大学副研究员 华炳啸

  12、《中国大形势》以士子之心,探讨国家崛起、民生解困之路径方向。着力于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冀望政府、学界“自我纠错”;文字犀利却不循边锋;虽观点趋向梁公启超,然未擎“民族主义”旗帜大兴剧烈批评。学术思想论衡,值得掩卷深思。

  ——资深媒体人 《凤凰周刊》席志刚 

相关文章

  • 董玉振: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历程---看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成就(旧闻)
  • 论毛泽东和民主
  • 清明节售印有毛主席头像冥币惹众怒
  • 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卫生防疫事业
  • 红霞万朵长相忆,浩歌千古酬知己——读毛主席1973年修订赠杨开慧词感想
  • 昆明红歌唱响“三.八节”
  • 文艺路线的复议
  • 黎阳:谁说毛泽东对科学无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观后感之一
  • 失败是检验真理的另一标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 毛泽东是中国民主的最伟大推进者
  • 毛泽东提倡良好的文德文风
  • “东方红”上阳光明媚  “东方红”下红歌嘹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