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留守与空巢”为多少母亲写下葬花吟?

火烧 2014-05-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31
母亲节期间,留守与空巢现象引发深思,母亲节的康乃馨背后是打工妈妈的愧疚与留守儿童的思念。城市化进程中,母亲承担双重角色,社会转型成本由她们承担,呼吁更多制度性关怀与支持。

  又是一年母亲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无论是商家摆出的康乃馨还是亲友发来的祝福短信,都在挑动着这个社会“孝”的神经,提醒着人们要懂得面对“生与养”的感恩。

  在母亲节前夕,国际儿童慈善机构救助儿童会5月6日发布了年度《世界母亲状况报告》,在涵盖了178个国家的“母亲境遇指数”排名中,中国排在第61位。虽然,中国的排名已经较2013年上升7位,但是“中国母亲不好当”还是在互联网上引起共鸣。社会竞争加剧、育儿成本陡增、子女教育压力,这些往往被视作导致“中国母亲难当”的传统因素。但是,城市化的进程中,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成为时下最严峻的拷问。与子女分离的“两地之难”,正成为中国母亲实际面临的新负担。

  当前,中国流动人口高达2.3亿,空巢老人数量突破1亿,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中国人对于母爱的诠释的中,还多了打工妈妈的“愧疚”,留守儿童的思念、空巢母亲的牵挂,以及老漂妈妈的奔波。在这个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时代中,中国母亲和他的孩子们正在实际支付着社会转型的成本。在这一转型的时段,有一种母亲最辛苦,一边承担着别人母亲的角色,以便扮演者别人女儿的角色,如若母亲节不在家乡,或许此刻的康乃馨将只能让“留守与空巢”成为最凄美的《葬花吟》。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以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对母亲和母爱有着更深的理解。但是,城市化的人口流动让家庭结构碎片化,难得团圆的中国家庭中,母爱的‘无私’中掺杂着相隔两地的‘无奈’。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这些漂泊的母爱也需要社会的慰藉。降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门槛,解决老漂一族异地就医的难处,设计更合理的假期以让家庭团聚的机会更多一些,这点点滴滴都是社会可以提供的制度帮助,人性关怀的。更为实际的帮助还包括,居民社区对于这些打工妈妈、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老漂一族的关心和照顾,让她们在远离子女或者背井离乡的时候,还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此刻如若你就是那位远离家乡的母亲,不妨一手捧着康乃馨,一边听着《葬花吟》,或许生活会在此刻凝固,让生存显得突然有些温情。

  最后,为了传递正能量,如若你爱你的母亲,请尊重每一位女性,而不是左手康乃馨,右手萌妹子,嘴里叼根烟,嘟囔“草泥马”。

相关文章

  • 普评制点评我国60以上老人约二亿近半空巢
  • 冷清的江苏古村:一个关于留守的样本
  • 媒体称中国空巢老人数量将破一亿
  • 农村留守老人已近5000万 敬老院2/3无合法身份
  • 空巢老人数量巨大 养老面临挑战
  • 没有20岁青年的留守村庄
  • 农村见闻——农村的不变与巨变
  • 短篇小说:空巢
  • 祖母骤死无人知,留守女童伴尸旁
  • 问君能有几多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