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从苏联解体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殊重要性

火烧 2009-01-02 00:00:00 网友杂谈 1032
文章通过分析苏联解体原因,强调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殊作用,突出中共与民主党派的监督平衡机制,展现中国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从苏联解体看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殊重要性  

                                  

杨缨  

       

苏联解体已经十五周年了,解体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以黄苇町同志的论述最为振聋发聩:苏共是因为它背弃了对人民的承诺而遭到人民的唾弃的。而其中以组织路线和干部制度的异化为最大的罪魁。苏共特别是苏共的高级领导层要负主要责任。而中共之所以不会重蹈苏共的覆辙就是因为从历史到现在中共都一直保持着与中国人民密切的血肉联系。但在黄苇町同志的《苏共亡党十年祭》(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2.4.第一版)里却忽视了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殊重要性和作为中共诤友的民主党派的有力监督和平衡作用。因此,笔者尝试着从马克思主义统战思想出发、从中苏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对比出发阐述中国民主政治和政党制度的特殊优势。以对黄苇町同志的论述进行一点补充。  

一、马克思主义统战思想的沿革  

关于在无产阶级革命中联合其他阶级和集团实行统一战线的思想最早是在1848年由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欧洲革命特别是德国革命的形势提出来的。后来,列宁、斯大林等同志也有过新的论述并在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中得到了运用。在“二战”期间还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全世界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取得了这场正义战争的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由于苏共认为中国的无产阶级的力量偏小、数量偏少,因此向当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强调了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而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作出最大的发展和最好的运用的恰恰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她的战友们。在中国共产党内还成立了自己所独有的专门负责统一战线工作的机构——统战部。  

二、苏东的一党制和中国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一党制。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虽然都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但在实践中更多的是片面强调党的集中领导,甚至于把特殊形势下的一些临时性措施如“极端集中制”和“战斗命令制”延续下来。在国内形成共产党的一言堂,在党内形成一把手的一言堂。在和人民的关系上,包办代替一切。在和友党的关系上以“老子党”自居,包打天下。在一把手和党的关系上,则把整个党变成一把手自己的驯服工具。这些可以致命的缺陷从苏共蔓延至共产国际并通过共产国际蔓延到除中共之外的几乎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和形势,特别是因为毛泽东同志独立自主的党建思想,中共避免了以上致命缺陷的侵袭。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武装斗争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中共不仅和中国人民之间形成了长期的血肉联系,而且和她的友党形成了长期不可分割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与监督关系。这种合作、监督的关系表现在三个制衡上:  

1.    中共党内的制衡  

为中共所独有的统战部对组织部形成了一种制衡、监督和良性竞争作用,因而在干部、人事和人才问题上避免了一言堂、单打一的风险。而在苏共的干部任用上,组织部门权力过大,在党内没有别的机构和部门对其形成制衡,加速了苏共组织路线和干部制度的异化。  

   

2.中共党外的制衡  

在中国,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从党外对中共形成了一种监督和制衡的作用。而没有其他党派的苏联人民别无选择,苏联知识分子别无出路。某些不同意一把手个人的知识分子不得不一步一步从反对某个人变成反对共产党,反对苏联,直至投靠西方势力。  

3.在政权层面上  

在中国,各级政协对人大、政府和公检法都构成一种监督和制衡的作用,保持着良性的压力。而在苏联,苏共和苏联政府则非常缺乏这些清醒的声音和清晰的镜子。  

三、中国共产党与其友党之间“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在她成立之初便与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何香凝等国民党进步力量进行联合,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大革命走向高潮。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主动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在与国民党顽固派争夺统一战线领导权的过程中,一直与各民主党派(或其前身)保持密切的合作和坦诚地协商,保证了统一战线的稳固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抗战结束后及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各民主党派与中共一样抛头颅、洒热血在各条战线上与反动政权拚死抗争。在建国以来58年的风雨历程中,在瞬息万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发展和壮大。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中国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国家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以及和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各参政党。在她们以及各人民团体,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条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统战路线和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区别于苏东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路线和制度保证了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堡垒和堡垒群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有人是这样描述苏共亡党的:“看来……是一些正常的人……而现在却像盲人一样,蹒跚地走向深渊。”(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第10页转引自《苏维埃俄罗斯报》)但我认为,苏共缺乏的不是视力而是镜子,因而苏共亡党的历史本身成为了我们的镜子。而在中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相互之间成为了最好的镜子。  

苏联就像一个巨大而坚固的堡垒,从外部是永远无法攻破的,但它最终从内部被攻破了。而实行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中国则像一个巨大的堡垒群是永远无法攻破的!  

   

相关文章

  • 郑彪:苏联--虽败犹荣
  • 深层面剖析历史 理性认识历史--访马戎教授
  • 程恩富:苏联解体三大主要原因
  • 居安思危之三: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
  • 前苏联解体与美国政府的秘密战略
  • 杨斌:前苏联解体、经济改革与美国政府的秘密战略
  • 澳大利亚共产党对苏东剧变的分析
  • 俄罗斯每人分一万卢布的教训与启示
  • 季塔连科谈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 《档案》:819苏联解体事件内幕
  • 23年后俄罗斯媒体重提《我不能放弃原则》
  • 苏联解体后白菜价倒卖军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