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受骗老翁起诉美国证交会

火烧 2009-09-14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受骗老翁因麦道夫诈骗案损失近200万美元,起诉美国证交会监管失职。证交会调查报告承认监管不力,鼓励更多投资者上当。投资者索赔难度大,但此案引发关注。

受骗老翁起诉美国证交会


2009年09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伟一
 
 
  
  麦道夫惊世大案蹊跷之处很多。最离奇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证交会)居然与大盗失之交臂。证交会多次派员上门调查,但居然没有发现任何情况。对此,美国群情激奋,证交会也表示要彻查。拖了半年多之后,证交会内调查报告出来了,洋洋洒洒400多页,但并没有提及证交会工作人员中有谁失职。400多页说了不少,说了等于没说。中国与美国实在是两个很像的民族。许多时候表面上差别很大,但在深处却异曲同工。中国的法院判决书和其他法律文书大多短而又短,重结论、轻说理。而多数美国的判决书和法律文件冗长得很,分析的确不少,但经常也是避实就虚,该说的不说。

  证交会的调查报告还有一个玄机,就是姗姗来迟。报告出来时,美国人兴奋点已经转移了。但也有人的兴奋点没有转移,起诉证交会的投资者便觉得调查报告有些意思。调查报告承认,“证交会的调查没有结果,麦道夫得以借此让其客户放心,他的业务没有问题。其效果是鼓励更多个人或实体在麦道夫处投资。”这句话还是说得比较客观,同时也给起诉证交会的投资者提供了炮弹。原告起诉的理由是,证交会监管不力,有过失责任。律师执笔撰写的诉状是这样说的,由于证交会的监管失败,“麦道夫得以继续并扩大其骗局,诱使越来越多的无辜投资者上当受骗。” 证交会内部的调查者倒不是知无不言,实在是即便他们不说,投资者和他们的律师也会说。证交会的过失昭然若揭,与其让别人说,还不如自己先说了好,反倒能够掌握些主动,可以尽量地轻描淡写,文过饰非。

  有位老人家,在麦道夫诈骗案中损失近200万美元。老人咽不下这口气,去年12月起诉证交会。原告律师曾经在证交会工作过,可以说是反戈一击。不过,律师为客户打官司,那也是各为其主。就连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出来的探员,也有本人作为原告起诉这两个单位的。但起诉证交会有过失的投资者很少。

  但告政府难度大,告证交会难度也大。政府失职的时候多啦,不光证券监管部门失职,其他政府部门也失职。“9·11”事件时,美国安全部门未能事先侦破恐怖分子的阴谋,应该说是有责任的。但美国公民没有因此而向政府索赔的。即便他们告了,美国法院也会寻找种种理由不予受理。如果政府都要赔钱,哪里赔得过来?如果政府有过失便赔,不用多久,必定破产。还有,证交会的大、小官员还有可能撂挑子:你们不是说我们管得不好吗,那我们以后干脆不管。

  不过,起诉证交会的投资者也不是出于公心。如果起诉麦道夫可以追回损失,投资者是不会来起诉证交会的。那岂不是舍近求远吗?但问题是麦道夫的钱财挥霍或转移,投资者无从追讨。安然就有900多个海外银行账户,麦道夫苦心经营了二十多年,有足够时间转移资产。美国资本市场一直有一种共识:资本市场的欺诈在所难免,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理念就是先紧后松。事先预防的可能很小。如果一开始就看紧了,那就没有变戏法的余地了,券商徒有屠龙之技,20%至30%的利润哪里来?所以证交会重在事后查处。但事后追索,追讨资产比较难。

  即便证交会败诉赔钱,钱还是全体纳税人来出。得到好处的却是那些自愿跟随麦道夫的投资者。他们当初看重麦道夫给的高回报,便一头扎了进去。事后出了大麻烦,便四处找人给自己垫背。政府也成了他们的风险投资的保险公司。但从另一方面说,全体人民出钱也不无道理。错误是出在美国证交会和投资者身上,但根子却在全体美国人心中。美国很多人太贪财。不贪财的人也不敢奋起反抗。沉默就是默认。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兼职教授)

相关文章

  • 社科报: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
  •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
  • 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
  • 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
  • 不是金融危机 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
  • 美国次贷重创重临 或达730亿美元窟窿
  • 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
  • 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
  • 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
  • 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