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摩罗:外来文化撑不起大国复兴

火烧 2013-11-2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分析中俄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强调文化自信对国家复兴的重要性,提出本土文化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在工业化、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俄都是后发国家。如何学习西方世界的工业化经验,如何应对强势国家对本国构成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面压力,这些问题都是激发民族想象力、创造力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极其容易引起思想文化的混乱和社会观念的分化,甚至会使得崇洋媚外的思潮一时间成为主流思潮,最终导致社会的崩溃和国家的瓦解。在这些方面,中俄都有着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经验和教训。相比较而言,中国是更加后发的国家,所以俄国的经验教训,最值得中国借鉴。

  既要学习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产业经验,又要防止崇洋媚外思潮的泛滥,既要打破本土文化中不利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保守因素,又要坚持本土文化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而不至于让对手国家的文化乘虚而入把国家引向邪路。以上两组极其复杂的因素相互博弈、相互挤压、相互影响,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史和俄罗斯文化史。

  纵观两百年来的发展,中俄最根本的共同经验在于,大规模引进外国思想来促进社会变革,只能是阶段性的;在更加纵深的历史发展中,必须以本土文化作为主体文化和主流文化,以保证民族价值观、民族性格、民族自信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防止出现严重的价值失范和社会动荡。

  十九世纪后半期,俄罗斯文化受到西欧启蒙运动的强大冲击,到了二十世纪初年,俄国出现了东正教神学思想的极度繁荣,这是回归本土文化的重要运动。在1940年代的卫国战争中,苏联领导人高喊着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理的名字作为战争动员令。20世纪后期,苏联过度接受西方关于精神文化、政治文化、市场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价值观和种种说教,导致国家解体和社会崩溃,今天的俄罗斯,正在恢复本土文化的主流地位,以固有的民族文化医治创伤。

  与此相类似,中国在备受殖民掠夺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形成了对西方文化某种程度的崇拜、对西方发展模式某种程度的迷信。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文理想相融合,建构了另一种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摆脱了这种崇拜和迷信。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在引进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和思想文化观念方面,一度想法偏于单纯,造成了中国思想界空前的混乱,进而导致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同危机。现在,决策者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问题,强调本土文明和本土经验的价值。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强调,包含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智慧,同时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智慧的毛泽东思想,是发展中国的重要指导思想。民间社会更是出现了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读经、背诵古诗文、学习书法和古琴的氛围日益浓厚,古代模式的书院也在逐步兴起。各个高校的国学培训班更是雨后春笋似的拔地而起。这些因素都在为重建社会共识提供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都是极其智慧的民族。我们都曾经遭遇过过度迷信外来思想引起的文化政治动荡、社会混乱和思想迷失。在经历过惨痛的教训之后,今天的中国和俄罗斯,都在自觉地以本土文化和历史传统作为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并以此凝聚社会共识,化解思想混乱。有了这种正确的文化思路,中华民族和俄罗斯民族,都是前程远大的民族。(本文系作者2013年11月23日在圣彼得堡中俄文化论坛发言,刊于《环球时报》11月26日14版)

相关文章

  • 摩罗评《兰亭》:怜惜侵略者所付代价乃吃错药了
  • 摩罗:中国应在这一代解决挨骂问题
  • 摩罗: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
  • 摩罗:奴隶主会热衷于建立人人平等的国家吗?
  • 摩罗:必须建构反腐败的话语权
  • 无私奉献为重阳节添彩
  • 摩罗:《中国不高兴》标志一种新型知识分子的诞生
  • “做自信中国人”主题赠书仪式活动概况
  • 摩罗:《知青》标志着知青一代业已成熟
  • 摩罗:为了阿Q能睡上宁式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