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北部湾的风:为疏散密集人群防范踩踏支一招

火烧 2015-01-2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分析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提出利用高音喇叭统一指挥人群疏散,避免踩踏风险。对比历史大型集会安全措施,强调简单方法在紧急情况下的重要性,呼吁重视公共场所安全防范。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已经将近一个月,在这差不多一个月中,有些地方取消了很多大型户外活动,上海也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分,央视《面对面》节目也对事故调查专家组成员进行了采访,分析了很多原因:领导麻痹,安全责任落实不力等等,我还认真读了很多拍砖的帖子,里面两个细节和一个说法引起我的注意和思考。

  细节一,央视《面对面》节目中,那位专家说,当时只有7位警察牵起警戒线想拦住涌过来的人流,但是还是挡不住,因为成千上万的人向前涌动的力量实在太大了。

  细节二,事件发生后,有人自发组织起来一起向人群反反复复高喊:“往后退!往后退!”才引起注意,阻止了人流的继续向前涌动。

  一个说法,有人将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当晚聚集到陈毅广场的31万人与当年在天安门广场百万人聚集作对比。文革初期,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8次接见红卫兵,第四、第五次分别为150万人,第六、第七次分别为200万人,第八次达到250万人。这么多人集中在天安门广场,人员聚集的密度相信不会比这次外滩踩踏事件时陈毅广场人员聚集的密度低,何况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很多人都希望尽量靠近天安门,看清楚毛主席,为什么却能够总体上安全呢?除了周总理对八次接见活动的周密安排,当时的人比较守规矩以外,有一个原因是不能不说的,那就是当年在公共场所常常安装有高音喇叭,整个活动的指挥就通过高音喇叭进行,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现在的大城市里面,也许平时没有必要,或者认为有碍观瞻,基本上很少见到有高音喇叭。

  对于像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这样,几十万人朝着一个方向涌动,一旦出现混乱,别说7个警察,说不定几十个警察也会成为踩踏的牺牲品,那时候的31万个人是31万个想法,最起码大部分人继续往前挤,

  一部分往后撤,形成对冲,假如当时在现场能够有人通过高音喇叭替代那群喊“往后退”的人对人群发出统一的指令,指挥后面的人往后退,指挥前面的人有秩序地进退,可能就不一定会有那么多人遭遇此灭顶之灾了。

  即使在现场没有高音喇叭,也完全可以用车载高音喇叭到现场指挥,就像平时那些宣传车穿街过巷宣传政策一样。这些在特定年代曾经比较有效的办法也许也被当成“错误的东西”否定了。

  踩踏事件并非中国特有,世界上已经有多个国家发生群死群伤的踩踏事件,而且是美国发生得最多。

  如果因为害怕发生踩踏而从此不组织任何户外活动,属于一种因噎废食,即使有关部门不组织这种活动,民众自发的在公共场所的聚集也会有潜在的风险。其他的应对措施估计专家们早想到了,只不过到目前为止我好像还没有发现有人提到高音喇叭的事情才在这里作为闲话提出来,这也许是一个非常普通而又简单的笨方法,而却可能是因为其非常普通而又简单所以容易被忽略。

相关文章

  • 素质教育严重缺失是祸根
  • 北部湾的风:哪些人对反腐败最抵触?--也评“三个谬论”
  • 北部湾的风:两个13岁女孩的不同遭遇发人深思
  • 北部湾的风:哦,原来公知们的历史资料是“翻肠”得来的
  • 北部湾的风:“公知”把很多人逼成了“历史通”
  • 北部湾的风:据说77岁的那个炸公交车老头是“文革余孽”
  • 北部湾的风:搁置争议,求同存异
  • 北部湾的风:小议两派对待恐怖主义的态度变化及对比
  • 北部湾的风:假如“西点军校学雷锋”不是假新闻
  • 红卫兵,天安门广场踩踏事件的回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