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司马平邦:危险关系的避风港

火烧 2013-09-2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当前社会对危险关系的防范措施,如女生宿舍封闭管理与私密社交工具的兴起,反映社交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现实需求。

  危险关系的避风港

  司马平邦

  今天早上看到两条消息:

  一条:针对近期和近年全国多起少年儿童被性侵犯案件的发生,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为了具体实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这个“意见”规定对于女生宿舍,学校要采取“封闭式”管理,尚未实现“封闭式”管理的要抓紧时间改善宿舍条件。女生宿舍原则上应聘用女性管理人员。未经宿管人员许可,所有男性,包括老师和家长,一律不得进入。教育专家还把这样的规定解释为“两手都要硬”。

  哎,现在啥都硬,就是良心越来越软。

  还有一条,从7月以来,马云的阿里巴巴悄悄推出一款主打私密性的社交IM(iOS客户端),用其官方的话说,其定位于熟人社交平台,号称史上“最安全、最私密”,叫“来往”,指向微博和微信的用户私密安全问题,来往还有一个绝妙的功能,叫阅后即焚,在信息后3秒就自动销毁,此外,来往的未来还会推出所谓“史上最安全的移动IM保密方案”,如加入锁屏、手势密码、指纹识别等隐私功能,要“不惜一切代价让用户用得放心、舒心”。低调上线的来往的注册用户在近一两周内实现猛增,与微博和微信不同的是,其活跃用户数也一同呈直线增长,自7月推出来,不足两个月来往的用户数已经突破百万。

  当然,来往除了被高调宣传的私密性功能外,还有许多其它IM产品没有或者没有注重的功能,如“咻-咻”,用于较为私密的当面添加好友;“扎堆”,类似于“豆瓣小组”;朋友圈支持发送“语音图片”,等等。

  那个四部委联合下发的“意见”,基本可以用来衡量当下中国人在群聚和社交中需要现实面对的某种“危险关系”的程度,这明确规定“未经宿管人员许可,所有男性,包括老师和家长,一律不得进入女生宿舍”,更让我开始无限怀念起曾经物质生活并不丰富、交际手段并不多元的1980年代,那个年代若哪个学校对男老师和男家长特别出台这样的规定,肯定会被笑掉大牙的。

  当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把保护私密空间、安全社交关系,甚至明确的性别分野当成一种互联网社交工具的极致增长点的时候,当江湖上出现来往这样甚至可以做到自动阅后即焚――即人人都可以当007,或人人都被当成007的时候,我们是该仔细想想,这社会究竟怎么了。

  正如现今越来越高档、华丽的学校,无论是小学校还是中学校,如男老师不准进入女宿舍这样类似的规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反倒证明人与人之间共享的空间越来越少,到处都在被物理性区隔。

  而马云的这一款来往客户端的“阅后即焚”功能,更是把人际关系里最不堪入目、入耳的东东,堂而皇之地摆到台面上,最见不得人的人、的事、的关系,我们就用来往吧。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为我们开拓了更为开放、强大的交往方式,另一方面,我们的私隐又同时受到这种更为开放、强大的交往方式的更严重危胁――不过,正因如此,“阅后即焚”功能也算是正好适合现在的用户的,也许我们使用这更为开放和强大的全新交互方式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体验另一种战战兢兢惟恐私密生活受到更多危胁的感受。

  相信,随着锁屏、手势密码、指纹识别等隐私功能在来往身上的进一步落实,我们的互联网生活仍然在那种战战兢兢式的体验中度过,那些互联网大佬们蹲在某些阴暗的角落里,随意摆弄着我们人性阴暗面一张张的底牌和一道道底线,市场说,他们如此了解人性,所以他们必须发大财,这是社交网络的真知。

  从来往这1个多月以来渐渐热络起来的现实,不得不承认,所谓商业化怕中国仍然保持着它强烈的增长愿望和获利可能,比之之前火得一发不可收的微信,流着纯粹商业血液的来往之所以从一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私密性,未来一定会对挖掘用户内向私密需求的商业价值有所作为,也许在那时的互联网世界里,它真会成为我们和我们的那些个小三们的小小避风港。

相关文章

  • 钟声:警惕“棱镜门”催生“割裂”
  • 刘仰:隐私与自由
  • 斯诺登透露美国在中国收买网民散发反政府言论
  • 腾讯被指为“互联网黑社会” 数人腾讯门口拉横幅抗议
  • 全球化互联网“自由”的代价——斯诺登事件的启示
  • BBC前著名主持人霍尔近20年14次性侵女童 被判15个月
  • 美国重现“1984”情节 多少罪恶假反恐而行
  • 美籍教师性侵儿童,公知请不要双重标准对待!
  • 动动嘴造谣易 跑断腿辟谣难
  • 金无怠:多位教授就幼女遭性侵案致教育部长公开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