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发改委马晓河:我国真实的城市化率仅40%

火烧 2012-11-08 00:00:00 三农关注 1040
专家指出我国真实城市化率仅40%,农民工未真正城市化,城镇化质量需提升。文章分析城市化现状与问题,强调需推动农业人口转型,提升城镇化质量。

  有关专家认为,人口城镇化拐点尚未到来:

  “农民工须变成真正城市人”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我国真实的城市化率只有40%。”

  在近日于北京召开的“2012年第二次中国智库论坛”上,针对“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已超50%”的说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如此表示。

  大量“被城市化”的农业人口

  马晓河的这番言论,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而发。

  该蓝皮书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91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常住人口首超农村常住人口。

  这一消息被不少学者和政府部门视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但在智库论坛上,蓝皮书的说法遭到许多与会专家的质疑。

  马晓河指出,所谓6.91亿城镇人口中有一部分人是“被城市化”的。“他们是1.59亿农民工。从统计资料上看他们是城市人,但他们的福利、住房、教育都是农民工式的。”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也表示,以“城市化”这一概念在人口以外的意义而言,农民工及其家属很难构成真正的城市化力量。

  “现有的城镇人口统计中包含大量农业人口。2011年外出农民工的人数相当于城镇总人口的23%。现有统计城镇人口中,农民工及家属占据整体的27.5%。”魏后凯说。

  现有城市未围绕吸引人口来建设

  据魏后凯介绍,越过50%人口城镇化率的拐点之后,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度将开始下降,以后国家发展的重点将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其内容包括:推进目前严重滞后的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建立大都市圈产业链分工模式,以及在中国中西部、东北地区构建一批新的增长极,以形成多元化区域竞争格局等等。

  魏后凯认为,目前我国的城市人口集聚呈现两极化趋势:大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有吸纳能力,无承载能力;小城镇不断衰落,有承载能力而无吸纳能力。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城镇资源配置的行政化倾向,资源集中向大、特大、超大城市高度集中,向首都、省会、副省级市、地级市高度集中。

  马晓河表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并未围绕吸引人口来建设。“可以说现在没有一个城市考虑到这一点。现在城市是为了什么建设?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政绩。越有钱的城市建设得越漂亮,越大的城市公共服务越好,这就导致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越集中服务压力就越大,最终财力承担不了,只能用行政方法限制。”

  “工业化超前城镇化”困局

  与会专家认为,造成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过于频繁、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定居并获得稳定工作的关键,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先工业化后城镇化”。如果下一步不将农业人口转变为真正的城市人口,城镇化程度将止步不前,这将直接阻碍我国“本世纪末成为中等水平发达国家”目标的实现。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黄益平指出,过去农民工进城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问题是,人进来后没有定居下来,“有工作就在城市干,没工作就回家”。这一制度虽然降低了社会成本,但仍有很多不合理甚至效率非常低的地方,需要改变,否则很难适应以后的经济发展。

  马晓河认为,中国是典型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国家。这种滞后的特征在于,国家把大量的公共发展资源过早过多地用于工业化,使得城镇化缺乏资源,人口进城就业就很困难。现在的“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表面上让很多政府吃着农民工带来的福利,实际上却已经带来了严重的隐形浪费。资源过多投入工业化导致产能过剩,两栖生存的农民工使得大量基础设施空置,人口不集聚拖累长期发展。

  “要解决这一问题,未来国家必须在体制和公共资源等方面作出改革和调整。”马晓河说。

相关文章

  • 发改委否认受访透露地产松绑
  • 发改委推动民间投资实施细则落实
  • 发改委鼓励民资入工程咨询业
  • 发改委:6月底前民间投资新36条细则将出台
  • 发改委:中国不太可能再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
  • 地方排队拜会发改委 一日新批百项目
  • 发改委34号改革意见涉嫌违法越权行政亟须纠正
  • 发改委副主任:解决校车问题不能政府“包办”
  • 成思危、国资委、发改委讲的是谁的理?
  • 发改委反对大型模锻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